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反思性教学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3-12-12 16:03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学反思的作用也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教师们通过在反思中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自我提升。在过去一提起反思人们往往认为是贬义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这个词语的内涵才深深的领悟。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師对自己教学设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做好这一环节能很好地总结自己课堂的得失,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反思性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正确评价


  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课后反思为教师授课结束后,对自己这节课进行理性和分析,根据自己上课的感受把好的方法和经验精心记录,对失败的环节和措施分析出失败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持之以恒的坚持,积累下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升。有位学者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课后反思,及没有找到合适的对策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反思性教学活动有利于纠正教师错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理念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堂阅读时,喜欢学生们大声朗读,造成孩子们唱读的阅读习惯,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嗓子都喊哑了。例如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时会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师话一说完,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教师通过反思教学性教学活动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积极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作者:赵巧会

上一篇:如何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下一篇:再探小学养成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