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应用研究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23:56

  

第1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的剖析与对策


  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审视现行我国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状况,尤其是从近几年体质调研结果和现实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发现,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既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为明确的要求。


  一、影响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因素分析


  青少年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方面的、也有家庭教育方面和个体认识方面的。


  1.社会因素方面


  由于社会上“智育第一”、“重智轻体”的传统思想观念,体育与健康教育长期不被重视,不少人有这种想法:“万般皆正品,唯有读书高”。尤其对体育和其它文化娱乐活动有这样的看法:理论上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因而导致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走向误区,以考试分数论英雄,以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为荣耀,其结果使青少年背上沉重的包袱,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2.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中小学教育倾向于智力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所谓主干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受挤压,学校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一直存在毕业班占音体美和健康教育课时,不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城乡中小学都存在这种现象,课时安排十分紧张,每天多达11节,周六也排课,小学一天也有7-8节课。大部分中小学生除了每周2节体育课以外,再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3.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法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发生了变化,孩子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形成了以我为中心,过分溺爱带来健康、教育、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各种思想转嫁给丸子,“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考高分数、考上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包办了本该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过多地干预孩子的休息、娱乐和体育活动,节假日也要孩子学各种特长,对孩子的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却重视不够。


  4.青少年本身对体育与健康方面的认识问题


  青少年学生由于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促进的习惯尚未形成,因而,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运动还在低水平中徘徊,大多数学生对现代健康观念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片面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观念的误区导致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更不用说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正确理解。因而,对体育在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作用认识模糊就不奇怪了。


  另外,青少年因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更,学习考试压力大,自身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容易出现过度或过激的行为,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引起注意的。


  二、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全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上来,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改变那些大人们向往的教育标准和教育文化,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觉得“学校就是快乐”,让学生去“享受学习”。


  2.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学校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并重,发展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坚持以健康为主的方向,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以更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培养优良的品格。健康教育着眼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或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以达到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社会群体的健康,进而达到最终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素质的目的。因此,学校要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体育法》,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中小学必须开设体育课,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


  3.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与健康课程》新大纲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畸形体育观”——重竞技轻普及、重尖子轻全体学生的现象。改革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提倡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手段。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从实际出发,变被动传授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乐趣。


  4.重视家庭环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父母一方面自身要加强修身养性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健康文明的娱乐休闲活动和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教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的习惯,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挫折和困难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真正健康成长。


  作者:唐龙

  第2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应用与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前景,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21世纪体育教育前进的方向。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弄清楚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区别


  中小学体育教学坚持以完善学生身体健康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而健康教育更加侧重于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能够养成健康的作息时间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对健康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加疾病防护意识。


  2.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联系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性,从两者的最终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体育教学正是健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通过体育教学最终又能够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实施对象来说,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只不过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


  总之,虽然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及途径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健康教育观点的认识


  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这门课程是不重要的科目,教师的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很多的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上却不付出行动,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体育教学往往遭到忽视。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长期忽视的情况下,难免会使得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不上去。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虽然,体育这门学科没有列为考试重点考查科目,但是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重视自己所教的科目,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健康意识。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首先就要革新教师教学观念,重视体育课堂教学。


  2.注重培养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教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教师,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也是不利于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门要抓紧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养机制,能够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是专业的、合格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教育部门专业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将“健康第一”的观点理论放在首要位置


  中小学生虽然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如果丧失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比起灌输学生学习至上的思想观念,更应该注重灌输给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的知识,教师还应该适当地传授给学生健康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体育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爱好等各个方面,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二者的关系,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教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并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作者:周磊

  第3篇:信息技术、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探究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的三个“强调”和三个“改变”引领着我们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不断深入地改革和探究。


  教育信息化要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提高本位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


  1融合发展的比较性探究


  要融合发展,必然要在传统教学、新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三维比较中提升自我理论和实践水平。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练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强调“健康、主动、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融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通过三维比较我们反思如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起到多维链接作用。这里的“健康”内涵远远宽于以往我们关注的学生体质的概念。“健康第一”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①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且指向所有学生健康;②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增进身、心健康,促使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③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提高效能。信息技术为“健康第一”提供了强支撑力:一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提供有效的资源,丰富健康知识;二通过软硬件的交互使用,课前、课中、课后呈现体育课堂原生态资源,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快乐。


  2融合发展的具体案例


  2.1信息技术是“主动”学习的润滑剂


  主动学习是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之一。主体积极参与需要动力,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有的能得到满足,有的可能得不到满足,合理的漠视,不合理的不能迎合,应该纠正和引导再满足。这样,能形成不同的主体参与风格,还能增强体育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主体参与积极性,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通过QQ、微信等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多交流,确定目标,激起欲求。例如:教学前,我们通过QQ平台师生讨论学习内容,采用“低起点、小步子”方法制定“学习练习指导卡”,指导学生尝试性练习,自我分、体验、激励、监督。课堂精彩瞬间通过即录记录通过QQ等评价、激励、反馈、小结,群享收获。对消极性学生,通过个别私聊帮助他们确立合理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不同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也非常重要的。我常常用frontpage将学习情况制作成网页课件增力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所谓增力评价是由口头形成性评价和信息技术动态呈现激励性评价融合的新方式。比如,全班五十名学生,每人赋予一颗星呈现于网页课件首页;每星下是学习文件夹,放着每人精彩的学习图片、视频,或微课,还有体育与健康课堂感受等。这样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情感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增强。


  (2)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学观需要信息技术积极融合,激发兴趣最主要方式是给学生带来快乐,找出快乐根本。“乐”应该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持久性和概括性、模仿力、抽象思维能力都欠缺,自我调控能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较低。要针对学生特点营造教学情境,体现竞争性、娱乐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分组、分层和有利于比较、观察、评价的形式;在教法上突出新颖性、灵活性,因时因地因项而变,用幽默化、启迪性评价,要特别注意把握“乐”在教学中各个切入点。切入点有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运动方法切入点,运动会产生新陈代谢加快,废物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左右腦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平衡等生理变化。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运动负荷,适时从状态一切入到状态二中,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独特魅力。这一点可以在室内课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解运动常识,让学生在体育课和日常锻炼中自觉遵守科学的运动方法,效果更佳。


  二是平板微课共赏,增强学习中的快乐。运动中,求知欲得到满足是快乐的事情。我们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不同运动项目带来不同体验,满足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现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为了提高技能,通过平板电脑制成微课,小组共学中较快掌握动作要领,事半功倍,乐在其中。


  三是精彩瞬间再回放,体验交流的快乐。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机遇多多。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少不了合作。教师应通过生生互评、小组互学、师生共评等方式使思想与思想、行为与行为等触碰出火花。最精彩的场面运用即时录入和再回放,大家共赏互评中矫正和学习中获得无限的快乐。


  四是在线安慰和心理干预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在运动竞技与比赛中,少不了胜负;通过团体鼓励,互相进步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弱势群也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这一点更应该运用信息技术疏导:通过QQ鼓励优秀,安慰弱势学生,对胜方和败方所有成员进行体育心理干预,让他们在成功与失败中端正态度,快乐成长。


  3信息技术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


  3.1对教与学的方式进行创新


  教学方法与学法相辅相成,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相应的学法。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应该积极为教法与学法的创新提供软硬件的支持:比如,传统的是以教师示范动作,而有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微课、PPT甚至动画等形式呈现规范的动作,这样既有趣也容易让学生产视觉效应。


  3.2实施以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为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操场上,学生可以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空间中可以获得体育交流的机遇和展示体育学习的自我形象;体育专题网站中可以学习更广泛的体育常识……信息技术+体育课堂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能力、成果的机遇,也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3构建信息技术与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新体系


  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辅助设备,但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应该站稳本位学科立脚点,努力建立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统一体,这是在传统体育与健康教育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创新性的新系统。“健康第一”,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信息技术同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最终目标。


  作者:胡学斌

  第4篇:浅析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意义和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但我们经过调查,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发现问题,引导解决问题,为体育教学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实施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把健康教育与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果不在此时奠定良好的身心健康基础,那么,他们终身将不易得到健康的生活;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否则不良习惯久则成癖,积重难返,从而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第13届世界健康大会提出的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儿童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激发他们增进健康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从而实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终身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学校教育成为每一个青少年儿童的必经阶段,而我国旧有的教学观念和平利用模式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和意识都比较低下,它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前的中小学中迫切需要实施健康教育。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挑起民族复兴的重担。


  二、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


  当今社会“人人健康”早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之一。但有一大部分人对“健康”的概念认识还比较肤浅,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章程中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给健康下了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这一健康观摆脱了生物健康观的束缚,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和道德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多维健康观的确立,反映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通过对健康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根据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进行身心健康教育。这样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只有具备多维健康观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2.关注健康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身心健康基础,不仅是他们在学生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终身健康的需要。所谓健康的意识,是指个体能够有主动促进自身健康的愿望。但有一大部分的中小学生,他们对健康的意识很淡泊,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很差。据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少年儿童的视力急剧下降,中国的学生近视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近视第一大国”——日本。中小学生近视绝大多数是因在晚上灯光下看书,致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造成的。目前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学习写字就将身体趴在桌子上,时间长了,就养成坐姿不正确、长时间的近距离看书写字的坏习惯。现在城市内的中小学生中有80%至90%是将身体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的。导致这些青少年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健康的知识,对健康的意识很淡泊,保护自身健康能力很差。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保护自我的意识,最终达到终身健康的目的。


  3.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着不良倾向


  台湾学者柯永河曾提出“良好的习惯多,不良的习惯少的心态谓之为健康;而良好的习惯少,不良的习惯多的心态谓之为不健康。”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今威胁人们的疾病已从过去的以感染为主,转向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关系极大。青少年儿童处于半幼稚半孩童的半大人状态,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还不太明确,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如果这一时期处理不恰当会对以后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对能否形成健康的社会行为,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陆云雨

  第5篇: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的健康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因此,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和身体各机能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掌握体育技能。而且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的提高,对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会为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导致身体素质差。


  人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新陈代谢过程比较强,各器官系统都要积极的活动,这对发育还没有成熟的器官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身材是否高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如何。儿童少年经常到户外进行活动,从日光中接受紫外线的照射,这样就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从而可以足够供应制骨原料。更重要的是,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能使血液循环改善,促进骨的生长发育。肌肉组织由于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整块肌肉中的血液供应也比较好,毛细血管增多,这样,肌肉就会显得特别粗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还处在成长阶段,体育锻炼中,肌肉的活动是要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使神经系统的成长更加完善。实践证明,经常锻炼的儿童少年,心肌健壮有力,跳动次数比一般少年要少,这样就能使心脏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发育。通过体育锻炼还能使新陈代谢旺盛食欲增加,胃肠的消化能力增强,营养完全得到吸收,使身体发育得更好。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小朋友,走路、跑步、做个动作,都有表现得比较协调,而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小朋友,则表现得比较迟钝、别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提高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为今后的成才打下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2.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心理健康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实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优裕感和自暴自弃;不良家庭造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放任等等造成的心理扭曲与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等等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未成熟的小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而体育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必须有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主要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个性,调动和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特别是耐力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测验、考试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的比赛强化了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的团队意识。体育课上“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动写照。


  2.3体育教学活动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2.4体育教学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学生愉快的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儿童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了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


  3.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开展少年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少年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张毅红

  第6篇:小学体育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体育健康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保障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千秋大业。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制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其他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言


  在经济不断进步的社会里,健康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也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的几年中,据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改革也不明显,而学生的体质下降趋势和出现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令人担忧。


  一、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体育健康教育这一块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自我意识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开展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学生本身,他们的重视度如何也是健康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年的全国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显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体能呈急剧下降趋势;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呈急速上升趋势;城市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学生口腔保健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绝对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之间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极不平衡。


  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不够重要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其他应试教育相比,其开展的速度比较慢,开展的程度不是很理想,在部分县城镇小学有条件的学校基本开展了,但是一般都是由体育老师或者其他任课老师兼任,并没有专业的老师上课,所教授的健康教育内容在深度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但是在农村的学校,开课率很低,很多学校连基本的课本都没有,更别提开展这门课程了,即使在课程表中安排了课程,也是上其他科目,安排在课程表中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体育课的“放羊式”已成了目前普遍的教育方式,这个远远无法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与强度。有的虽然时间上有保证,但是怕出意外,学校体育课如同“休闲课”,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其结果证实: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3.学校对于开展的课程设计太单一


  学校是开展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场合,体育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理论结合实际操作,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体育课一般为每2周1个课时,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照本宣读,没有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一般以“填鸭式”为主,参与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利用,使得多数学生对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缺乏正确的全面认识。


  4.老师不够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者,同时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教授学生的知识外,还应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关心学生在情绪、社会、智能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城墙也越来越高,学生畏惧教师的现象也很普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原因,教师一味地看重于成绩,使学生得到的关心也愈来愈少,所谓的全面发展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


  二、提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


  1.形成自我意识,学会控制自己


  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是一个受教育的角色,一般是呈被动状态,所以,学生应该从被动的角色转换到主动的角色上去,主动地与老师同学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形成一个自主的参与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拥有较强的活跃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在这个时候,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各种形式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加强自己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2.加强领导,从学校环境着手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按有关要求,从健康素质教育出发,从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全面搞好体育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举一动、学校的一草一木以及校园环境氛围、各种开展的校园活动、校风、学风和校园建设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健康状态,互相尊重,尊师爱生、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等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成长。


  体育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佳的时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确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其他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能较快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以后的探索中,能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的发展,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路,使学校健康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吴国庆

上一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应用与结合论文(共5篇)

下一篇:优秀小学体育足球论文范文分享(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