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优秀小学语文实践论文(共8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07:23

   

第1篇: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说文讲坛”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的背景


  朝师附小作为北京市小学语文教育传统优秀校、语文教学研究基地校,一直有着自己的语文特色。在“悦”文化的引领下,阅读成了朝师附小语文教学的新特色。聚焦当前的阅读,每一个精彩的作品都是离不开汉字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动手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时候越来越多。更别说静下心来了解汉字的含义及演变的过程了。如何让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品味中国的德与行?因此“说文讲坛”这一特色语文活动随之应运而生。


  二、方案的设计


  (一)阅读特色缺少“新”,寻求创新之路


  朝师附小是一所具有五十年发展历史的老校,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具有了自己的语文特色。自从我区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以来,这也唤醒了我校语文的又一新的春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老师们能把课内外的阅读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读书会等各种阅读活动也在开展。但是几年时间下来,课外阅读还是停留在阅读这个层面,缺少新意和创意。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个层次?这成了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阅读活动缺少“度”,开展深度研究


  在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只是在广度上下功夫。激励学生多读书。但是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只是在阅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而对书后所承载的理念、所折射的文化却没有更多的涉及,这样就显得所开展的活动层次浅显。如何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真正了解更多的文化?特别是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这成了引发我们深思,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确立研究方案


  “说文讲坛”——说汉字之演变,讲文化之精髓,展能力与品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它从原始人用以记事的简单图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兼具音、形、意、韵的独特文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之中,它以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通过认识了解汉字的演变从而走进中国的汉字文化,在感悟汉字的同时又亲近、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在感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受到中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品行。


  三、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团进驻“说文讲坛”


  要想学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先要静下来,教师静下心来学习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搜集相关的资料,先行了解中国的汉字,真正的走进汉字。教师们通过自己的讲解,拉开了“说文讲坛”这一活动的序幕,把学生带入了中国汉字发展的源头。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小篆到楷书,教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汉字的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透露着中国的礼仪之美,教师示范的一笔一画中都显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二阶段:名家指导团提升“说文讲坛”


  “说文讲坛”第二季,我们又结合学校的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了一些书画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学。汉字和中国画之间的关系,汉字与书法之间的联系,汉字与中国古代作品的秘密,每个名人名家都能把汉字背后的故事、汉字所传承的文化,学生更在同名人学者的交流中提升着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更走进了名家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化读本,《诗经》《论语》《孟子》……这些闪烁着中国文化精髓的一本本书籍成了我校班级图书角中的一员,更成了同学们课余时间谈论的话题,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丰厚了自己的学识。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团激活“说文讲坛”


  汉字进我“家”,每个班认领一个字,这个字能体现本班的班级文化特色,这个字能彰显本班的精神风貌,这个字能代表本班的文化内涵。高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展示了才华,德与行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收益。低年级的学生小,老师出谋划策的同时,更少不了高年级学生的帮助。这就是“说文讲坛”第三季汉字的演变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的收获。


  四、研究成效


  “说文讲坛”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领略了汉字的文化,走进了高雅殿堂,


  直面了名人名家,品味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说文讲坛”活动,师生的能力、修养不断提升,教育与教学有机的融为了一体,育人与育德相得益彰。


  (一)积淀了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阅读意识提升、阅读历程丰富。自活动开展以来,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含量大幅度增长,量的增长的同时质的飞跃也显而易见。从《说文解字》到《汉字与文化丛书》,从《论语》到《吕氏春秋》,从阅读书籍到指导教育教学。教师把自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带到课堂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同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在丰富自身阅读历程的同时更积淀了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素养。


  (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力量


  主动阅读,亲自创编。主动转变,丰厚德行。在活动的过程中,由读—思


  —悟—行,学生的学习和品行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在深刻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同时,也在把中国古老而又富有哲理的精神品质在自身身上进行折射。孩子们以学校的“悦”文化为引领,在“人”字的教导下,时刻铭记自己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综上综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在实践中,活动虽然有了创新和一定的深度广度。但是想做成系列活动并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们还需要深入的思考。从师生阅读的系统性、到班级文化的纵深性、传承性、再到展演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我们还需精益求精。乃至在小学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化的宣扬、继承和开发。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思。总之在“说文讲坛”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要持之以恒,在活动中求深、求精、求新、求真,使得师生真的能在活动中收益,同时能更好的展现学校的办学品质。


  作者:郭新新

  第2篇:浅议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及对策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朗诵”、“表演”、“调查”、“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小学生平时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等众多因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悬殊较大。如,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却是羞羞答答;有的伶牙俐齿,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仔仔细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在活动中要以人为本,承认、尊重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一种教学资源。


  一、实践活动不足的几种表现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足。我们承认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特别是小学生的差异几乎每天在变化着。如,在小组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台打印机就专门负责打印,其他类型的活动任务均与他无关。有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这次活动主要负责为小组搜集资料,下次就变成汇报交流时的主持人。由此可见,我们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应当肯定后一类同学的做法,当他们的排版水平有所提高后,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抛头露面”的任务,喜欢表现的学生,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搜集、整理”之类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进步。


  “以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意识不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应有选择权。小组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我们不能粗暴干涉。因为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才有动力和信心出色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然而,我们在活动中往往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选择不好影响活动的开展。我们往往让这小组完成那个活动项目,那小组完成这个活动项目。这样做法的理由是:活动的内容可丰富一些,活动效率可高一些。殊不知,这样的选择活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那些“小机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如围绕《半截蜡烛》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曾经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同学们,我们现在归纳的五个活动项目,已经剩下课本剧表演和搜集背景资料这两个活动项目了,请剩下的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表面上看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事实上最后两个小组只好翘起嘴巴无奈地进行了选择,只好期待下次活动时早些举手争取选一个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以学生自由分组”的意识不足。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权还体现在自由分组中。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我们应尊重。在分组活动中,有些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几个成绩差的在一起活动效果肯定不理想;他们是‘捣蛋鬼’,怎么能在一起呢;这一组怎么都是女生。”由此大声说:“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某某到这组,某某到那组……”可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学生的感受,问一问学生这样组合的理由。也许,成绩差的那一小组为大家提供了生动、直观的现场图片;调皮、捣蛋的那一组写出了一份出色的调查报告;全是女生的那组能把文章朗读得声情并茂。


  “以评价促进活动”的意识不足。评价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然而,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的尺寸没有很好的把握,不同的学生没有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及格、须努力”或用“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缺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活动主题却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这种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导致评价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对实践活动不足的有效对策


  指导学生的及时性。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他们的能力。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知识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比如,确定语文活动的主题后,每一个小组都面临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活动项目的问题。这时我们可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及时与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协商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活动内容。在与学生的协商之前,我总是要三问自己:我对学生兴趣、能力了解多少,每一小组各有什么特点?今天各个参考活动主题训练重点是什么,分别适合哪类学生?我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协商”的盲目性,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关键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确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能随便或过早得出结论。在活动中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我们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要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亢奋。


  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一主题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样的活动进度不同的活动要求”。我们要及时地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即依据活动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和组织,重新排列组合,使活动的内容、形式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便不同的学生更好地选择、接受。调整时,要遵循系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围绕活动的数量、覆盖范围、难易程度,以及安排的顺序和进度进行,删去那些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难以实施的环节,补充一些相关的拓展性的活动,使活动得到延伸。同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识、见解当做活动的一部分,在活动中给学生补充、引导。


  评价学生的科学性。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成功的一面,也会有失败的一面。自然包括“碰钉子”,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他们必然获取了或多或少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说他们都有了收获。因此,如果我们追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评价,那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地强调了竞争和淘汰,忽视了合作与共生,从而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多方面考查学生。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态度的转变、重视活动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总之,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将学生间的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真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作者:郭友林

  第3篇: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实施刍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能显著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为此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许多农村小学,对语文实践活动重视不够。一些教师觉得无从下手,语文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教学资源,就会发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做以下尝试。


  1、激活语文教材,创设语文实践的平台


  语文课堂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我们首先应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将教材所负载的信息激活,借此进行语文实践。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画出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的示意图;然后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这两种施工方法的特点;在学习《游金华双龙洞》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篇导游词;学了《自然之道》后,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相关实例。另外小学语文新教材还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安排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课本剧等。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上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引导开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参与实践。


  2、挖掘农村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


  语文实践既要立足课内,也要延伸至课外。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无比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农村的现实生活,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农村收集一些乡土语言、对联、俗语、农谚等,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乡村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撰写关于本地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还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对本地的种植能手、养猪大王等进行采访调查;针对一些家长沉迷赌博的状况,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给家长写禁赌的建议书;还有一些村庄开展跳广场舞活动,我就让学生去调查其利和弊,并提出解决方案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农村广阔的空间里把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开辟语文实践的新渠道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有新奇感、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竞赛类、表演类的活动,面向大多数学生,使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培养了想象力,使学生爱上语文。在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后,我受到启发也在班里组织了“小学汉字听写比赛”,学生都兴致盎然地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优化语文环境,营造语文实践的浓厚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尽情呼吸。”由此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正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适宜土壤。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语文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推动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浓厚氛围,努力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宽松环境,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实践铺路搭桥,尽力创设各种语文实践情境。比如可以在教室内开辟各种语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小学生该不该扶摔倒的老人;与县城小学举行联谊活动等。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就能在良好的语文环境中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


  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教师也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用书面考卷来考核成绩,它特意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即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评定学生的活动成效。(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其评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写活动总结、调查报告、小论文、倡议书等。教师不要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而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在评价时更应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同时兼顾结果,而不刻意追求结果。应以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不能一概而论;并要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不能搞“一刀切”,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进取心。


  3、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实践评价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主体作用,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强化评价的激励性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是学生投身语文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对学生实践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看到不足并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增强学生实践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让孩子们乐于实践,勤于实践。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实践出真知。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语文实践,这样便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施展,智力因素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诸如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得到迅速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发散思维,有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应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育观。


  作者:张敏辉

  第4篇: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这固然是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但是小学生只有将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够使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得以升华,真正提高其读、写、听、说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拓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


  1、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误区


  第一,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实践活动主要是跨科学习,将音乐、美术、数学等学习的表现形式与学习方法运用到语文中,忽略语文实践活动的本质,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运用其他学科容易导致教学目标偏离。第二,语文实践活动不是读写听说的操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读写结合、朗读感悟和完成作业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是封闭的、静态的,小学生只能在教师限制的范围内学习和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受到限制。第三,语文实践活动不是教材中要求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不少课文都体现出实践性,安排综合性学习内容,将一个单元的知识综合学习,而教学活动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反而受到限制,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2、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2.1、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境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与实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不少课文内容都来自现实实践,不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却忽略其语文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使小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知识无法内化,难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注重将教材内容与现实情境有机结合,促使小学生可以深入感受与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让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拓展和开发。例如,在进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时,对于“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中的“掉”字,这一动词运用的十分恰当,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掉”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像铅笔掉在地上了、气球破了,从天空中掉落等,从而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2.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延伸至课外,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也是如此,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整合,课外活动是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可以为小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并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拓展自己的视野,还能够训练其实践操作能力,从而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标准与要求。例如,在进行《风筝》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拓展至课外,带领小学生一起制作风筝和放风筝,并要求他们记录制作过程、技巧和经验,这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像整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并懂得运用文字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得以增强,从而提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3、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拓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课堂练习,调节课堂氛围,并在课后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不仅能够减轻小学生书面作业的负担,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课程,并爱上语文。例如,在进行《画杨桃》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可以让小学生记忆生字、生词,在课堂上进行听写练习,然后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根据杨桃的不同文章画出杨桃的多种形态,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待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3、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参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


  作者:刘树青

  第5篇: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语文实践性作业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作业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单调,作业的设计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流于形式;作业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这造成课外实践作业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导致教师不愿意布置,认为课外实践性作业不能短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不愿意完成,总觉得这样的作业可有可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呢?


  一、开发资源,为我所用


  在我们生活的周边,有许许多多的资源宝藏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首先,广袤无垠的田野乡村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里有风光旖旎的自然风光,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令人垂涎的美食小吃,这些都为开展有效的课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教师可以设置哪些课外实践作业呢?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民间故事”,让学生走访村里的老人,让他们讲讲当地的民间故事,经过整理加工,在班级里交流,最后集结成册。每年的农忙季节,让学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让他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父母的辛劳,认识常见的农具,学习简单的农具使用方法,最后,在班级里开展一次交流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其次,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为实践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周”活动,让学生去为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搜集有关感恩父母的诗歌散文,写一篇以“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为主题的习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和父母的不易。再如,结合学校的艺术周活动,让学生排练课本剧,撰写演讲稿等。


  再次,重大的节日也为我们的实践性作业注入了“活水”。教师可以结合重大的节日,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外实践作业。例如:元宵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元宵、花灯、灯谜等,品尝美味的元宵,观赏琳琅满目的花灯,设计妙趣横生的灯谜;春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写春联、贴窗花、采购年货、准备年夜饭等。


  最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实践作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开展“大美家乡”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调查走访,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举行一次展览,有自己的笔描绘下下20年后的家乡蓝图。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既让学生懂得了倾听,学会了加工整理资料,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形式多样,有的放矢


  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时,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采访、表演、调查、演讲、制作手工、学习技能、录制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运用。如在完成“家乡美食大调查”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首先,寻访家乡的美味小吃,了解它们的由来,观察它们的制作方法,品尝它们的味道;接着用相机拍下美食的图片,用文字描述你心中的家乡美食;最后,制作一份“家乡美食地图”“美食我来做”等实践活动。再如,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农村春蚕生产的时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养几只蚕宝宝,观察它们从蚕卵到结成茧的变化过程,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把蚕宝宝每一次的变化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的观察日记。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时,还要做到有的放矢,布置任务不能纷繁复杂,让学生不堪重负,一次只需要突出一个重点,掌握一两种技能。


  三、体现特色,发展个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他们的个性、能力、兴趣都不尽相同。所以,在设计课外实践作业时,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例如,对性格活泼的学生可以多设计一些调查走访的活动,对善于朗读的学生可以侧重于演讲、诵读,善于表演的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课本剧、小话剧等。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可以采用“菜单式”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在展示实践作业成果时,采取自己的方式去展示。如同样是“春天到了”,学生可以用手抄报、诗朗诵、绘画、演讲、导游图等多种方式来展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实践作业是对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伍天兵

  第6篇: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实践性作业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它是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体验,结合农村文化资源,设计趣味、实效的实践性语文作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实践性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关注农村节日文化,感受传统魅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兴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道德的追求与向往。设计有关节日文化的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的美德,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育其探究精神、协作意识。


  1.了解探究,走进节日内涵。每当节日前夕,设计有关农村节日的实践性作业,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与农村节日有关的故事、习俗。例如在寒假的时候,设计“走进春节”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去访问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了解春节的由来,人们要做些什么,有哪些活动等等,让学生在调查中思考,在访问中交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交流感悟,谈论节日风俗。在学生调查访问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更详细地了解有关节日的信息。例如“走进春节”这个作业,通过学生的调查访问,学生就会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农村在这个节日前后开展了杀猪、买年货、做年饭、挂灯笼、贴对联、闹元宵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了解到当地农村春节特有的一些风俗,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也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


  3.身心参与,感受节日氛围。教师还可以设计参与节日活动的语文实践性作业,如在清明节可以让爸爸妈妈带孩子去祭祖,渗透缅怀先辈的教育;在端午节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包包粽子,锻炼动手能力;在重阳节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通过亲身的经历,积累经验,收获情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小学语文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我们祖国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植一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


  二、聚焦农村农业文化,了解农村特色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比如家禽家畜、农作物、农具等,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农村生活,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语文。


  1.认识农具,感受迅猛变化。在农村古老的农具是非常常见的器具,种类也相当丰富。如磨豆腐的石磨,做糍粑的捣臼,牛拉的铁犁头,棕皮做的蓑衣等等。设计“认识我身边的农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认识各种农具的名称用途,了解农具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感受科技给农业带来的飞速发展。


  2.观察禽畜,积累写作素材。观察积累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农村院子里随处可见鸡、鸭、狗之类的小动物,设计观察类的语文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家禽、家畜,也可以让学生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3.走入田野,了解生长规律。农村的田野是学生了解农作物最好的课堂,田野上有稻田麦地、有瓜果蔬菜,通过设计“这个季节的田野”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认识四个季节中的一些农作物,让学生了解常见农作物的开花结果;也可访问农田里的叔叔阿姨,进一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农作物从播种到采收的过程等等。


  4.体验农活,丰富情感经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就是四月农村的真实写照,农村的一年四季都比较忙,要做的农活也很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农活让学生们参与还是有必要的,设计“体验农活”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比如晒谷子、摘桔子、掰玉米、采野菜、喂小猪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农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真实的写作的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眷注农村生活文化,健全学生人格


  1.挖掘游戏文化。游戏是一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设计和游戏有关的实践性作业,学生的兴趣会非常浓,投入的热情也会相当高,所以学生一定能一丝不苟地做好这类好玩又有趣的作业。如设计“和爸爸妈妈玩他们小时候的游戏”的语文实践性作业,体验快乐,增进亲子交流。农村的家长一般很少和自己的孩子玩各类游戏,让他们和孩子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时,如“滚铁环”、“夹弹珠”、“跳房子”、“走高跷”、“丢沙包”等,他们有时也会忘乎所以,像孩子一样玩起来。通过游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近了,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也感受到了民间游戏的文化。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和爸爸妈妈做他们小时候的玩具”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传承古朴文化。“朴实善良、热情好客、邻里互助、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农村人具备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农村,一家的客人几乎就是全村的客人,一家的事情也几乎就是全村的事情,邻里之间走家串户亲如一家。设计“客人来了之后”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长辈们的待客之道,简单记录待客的过程。或设计“我邀小伙伴到我家”的实践性作业,模仿大人招待自己的朋友。或设计“我为邻居做件事”的实践性作业,体验邻里互帮的快乐。


  3.弥补缺失的文化。农村的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卫生习惯上也不太注重,留下一些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重视生活健康教育,教给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相当重要。设计有关生活健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比如“刷牙的正确方式”、“生水中的学问”、“我的爱眼妙招”、“我的合理三餐”、“如何预防感冒”、“千万不能一起吃的东西”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健康,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健康意识、保健意识和预防疾病意识。


  此外,而农村人们对安全的重视是不够的,农村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隔辈的教育模式,引发农村孩子意外伤害事故的频发。所以重视生活中的安全教育相当重要。通常的安全教育方式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不安全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变被动为主动,设计生活安全类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调查和访问中了解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如让学生调查哪些玩具是危险的,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


  四、关切农村自然文化,体验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个趣味无穷的神奇世界,它有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变幻万千的气象。设计爬山、野餐、踏青、放风筝等众多语文实践性作业,是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勇敢、坚毅的优良性格的一条捷径。设计认识万事万物的语文实践性活动,如“我爱蝴蝶”、“不一样的树叶”等,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熟识各类动植物的名称和特性,并动手采集、制作标本,或学习做文字记录等。设计欣赏大自然风光类的实践性作业,如“我眼中的春天”、“寻找大自然中的颜色”等,提高美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其吃苦的精神,锻炼其健康的体魄,还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生活的种子。


  语文实践性作业,是一个有目的、有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真正起到了减负提质的作用。通过这些集趣味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统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快乐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趣味化、人文化、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催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劲枝提供了一片沃土。


  作者:蒋亮宝

  第7篇: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初探


  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许多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改革还远远没有跟上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其具体表现为: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书本内容多,课外内容少;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这不仅违背了设置作业的目的,也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家庭作业也来一次改革,积极改变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愿意做,喜欢做,有信心做,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


  一、拓宽学生思维,合理续写


  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小摄影师的第二次采访,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中蕴含深意,不应妄自菲薄的道理。又如《滥竽充数》结尾写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这种滥竽充数的人逃跑后又会怎样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2]


  二、发展潜能,创新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学习完《泉水》,我让学生仿写《泉水,你到哪里去》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小诗写的颇具韵味。


  三、自做资料卡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我会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样的,必须有一定厚度,以便学生整理保存,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财富。不要小看学生做成的这张小小资料卡,它里边可渗透着孩子们不少的汗水。如在搜集之前,学生得先会质疑:我要搜集什么?“搜集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第二个问题马上来了:到哪里去搜集?这时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搜集相关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可以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等,从中,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锻炼。


  四、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并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可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完《秋天的图画》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劳动人民的勤劳,我布置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秋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将秋天的景色描写得特别美,还写到了秋天里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五、画图想象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可通过画图想象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好深远的意境。


  六、排演课本剧


  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丑小鸭》后,学生就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兴趣浓厚,掌握扎实。


  七、手抄报


  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黄山奇松》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黄山各种风景名胜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黄山知识知多少”的小报展览。这样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


  八、拓展课外阅读


  其一,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学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后,让学生阅读有关张衡的成绩,再将其介绍给其他同学,培养学生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再如学习《三顾茅庐》等名著中的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其二,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实践性作业形式很多,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总之,设置富有兴趣,实践性强、活动形式多样的语文家庭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更有利于改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让学生从中享受家庭合作的温馨,快乐成长。


  作者:邵泽秀

  第8篇:看小学语文实践课堂如何完败传统教学模式


  【案例背景】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再联系已有的生活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案例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有《春到梅花山》一文,梅花对于南京的孩子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或观察过它的同学并不多。因此,我们在学习《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抓住特点去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去梅花山实地游览参观,把大自然引入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迷人魅力。所以,在去梅花山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把《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等问题解决了,读通顺了课文,初步感受了梅花山的美丽。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我们如约快乐地向梅花山进军了。


  越往深处走,游人就越多,梅花开的也就越茂盛,数量也从一


  丛丛、一簇簇变为了眼前的一片片,孩子们惊叹:“哇,好多啊!”


  “好美啊!”我借机让孩子们走近,到一棵梅花树下来仔细观察,说说梅花美在哪?有的孩子说它的颜色有粉的、有白的,感觉很娇嫩,有的孩子说凑近闻了闻梅花的味道虽然香但是不刺鼻,我趁机引导说:“这就是淡淡的——清香。老师还想到一首古诗,就是赞美梅花的,墙角—”我话音还没落,性急的孩子们已经接过我的话,背诵出了王维的《梅》,可是有些孩子并不懂得这首诗的意思,于是平时素有“知识大王”之称的一个孩子就给大家简单说了说意思,还强调了梅花不怕冷,这是我没有料到的,顺势问道:“现在是二月份,小朋友还穿着什么哪?”有人立刻回答:“我穿着羽绒服呢。”“我也穿着棉袄,还戴着手套呢!”我指指梅花说:“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小朋友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袄,这梅花就已经开放了,你觉得梅花怎么样?”“不怕冷。”“梅花很勇敢。”面对孩子这样的回答我用微笑来肯定。


  “小朋友,你们看,这一朵一朵的梅花靠的那么紧、那么近,课文中怎么说的呀?”


  “我知道,这就是‘我挨着你,你挨着我’呀!老师,我现在还知道了那是因为梅花开得很多才挤在一起的。”


  “是呀,你真会动脑筋思考。”我笑了笑。


  突然有个孩子叫起来:“老师,你看,这朵梅花上还有水呢!”


  我窃喜,有孩子发现重点了,“小朋友们看,这水其实是什么?”


  “是露珠!”


  “真的呀,好漂亮啊!”


  “你们再看,有露珠的这朵梅花看起来怎么样?”


  “好透明啊!”


  “像闪亮的珍珠一样!”


  “老师,这就是‘晶莹透亮’的意思吧?”一个孩子不太肯定地问道,我禁不住夸奖道:“你真聪明,你能联系到课文中的词语,老师知道你已经弄懂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老师,我想到了上学期学的一篇课文《看菊花》,里面有一句话‘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现在这些游人也是这样的,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对着梅花和同伴说着笑着呢!”我立刻说:“是呀,人们都喜爱这报春的梅花呀,梅花开了,就代表寒冷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到了哦。来到这的游人脸上都笑眯眯的,不停地说着笑着,走着看着,梅花也开得这么茂盛漂亮,整座梅花上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一起大声喊道。我想此情此景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孩子们便都有了深刻独特的体会,这种直观的体会是课堂上我用多少语言都可能引导不出来的。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和老师告诉他的,我想前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吧。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儿却是轻而易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梅花山回来以后再上第二课时分析文本时,我觉得轻松很多,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理解,比如“满山的”“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等,孩子们都能通过那天的仔细观察和亲身体验理解透彻。语文课更关注学生“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最终怎么说上关注自己的表达,我必须要设计让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语言、提升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得建立在梅花山实地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与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倾听、朗读、想象、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应用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对于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方式很感兴趣,自己也会很积极主动,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提高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教学实践的意识。


  2.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快乐实践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变,学生都不会太喜欢,因为在学生看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字字句句讲解分析文章实在很无趣,这种理性的解读怎么可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但如果是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就会不一样,事实也确实如此。


  作者:成琪祺

上一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论文(共4篇)

下一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