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07:10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误区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误区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从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来看,德育工作已经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和学者重视起来。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我国人民的文明程度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升,当前年轻人的考学、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受到当前教学评估方法的影响,各个小学还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根本标准,升学率依然是各个小学的生命线。尽管减负增效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极少数的小学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德育一直处在边缘的地位上,文以载道一直是语文教学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语文教学按理说应该成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基地,但是迫于当前就业形势和精英教育的压力,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一种升学的工具,很多教师放弃了对学生的美的培养、人文的熏陶,忽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单纯地把语文教学当做是知识传授工具,对语文素材的分析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和新课标的要求都是南辕北辙的。


其次,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忽视小学生作为人的特性和主体地位,德育教育采用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在情感上认同德育教育。目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主要关注小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学生的行为是否做到了规范,而很少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和信念的转变和内化。德育之后,小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和爱心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师一般不予关注。


很多小学生不喜欢写读后感,但是出于敬畏老师的心理,他们会从课文、语文参考书中复制语句,进行摘抄,滥竽充数,对于这样的读后感,教师一般也不会深宄,默认其完成了作业,教师在这里就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没有真正承担起语文教学的职责。


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制时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文章内容全面、题材多样、含义丰富。有的课文歌颂英雄事迹,让小学生了解历史,感受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有的课文文笔优美,赞美大自然,可以让小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的课文紧跟时代步伐,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类课文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的目标渗透到文章的教学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情感,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点拨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不懈地为德育教育开辟天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笔好、质量高的文学作品,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应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最真实的情感给激发出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文章中传递的真、善、美,运用文章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袓国、富有情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语文技能,另一方面要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动力,确保德育教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


德育教育不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小学语文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所以德育渗透要多渠道进行,让德育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去。课内与课外、课堂和生活、阅读与写作都要做到有机结合。语文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补充语文课堂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理论知识,让德育渗透到其中,增强学生素质。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开展诗歌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成立小组做手抄报,演讲等等。这些业余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精妙之处,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让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真正激发。只有内化为学生情感之中的德育教育才算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德育渗透的最好场所和基地。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内化为小学生的行动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本的教学中去,充分利用教材感化学生,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感染学生。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作者:朱红梅(广河县三甲集学区陈家小学,甘肃临夏)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曰益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作为小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的学科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地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要把德育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抒一己之见以期能抛砖引玉。


1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递者,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当前的学生包括小学生在内,都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背景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作为一名教师,其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注重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耳濡目染,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坚持以生为本,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把“以生为本”比作架在河上的一座桥,那么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做路灯,以扎实的才智做护栏,这样学生才能站在坚固的师德桥面上,系紧师生心灵间真挚的情感纽带,学生才能时刻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学生才能时刻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关怀和期待,从而促使他们克服学习的畏惧心理,产生积极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认真地对待学习,正视生活,面对人生。反之,教师如果一味板着严肃、生硬的面孔面对学生,遇到问题一味讽刺、挖苦学生,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乃至产生抵触心理,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就难以实现。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与其他相关的学科一样,语文学科里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深入地钻研教材,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利用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资源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的教学,体现尤为突出。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本人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吗?还是你愿意当一个这样的哥哥?本人没有让学生只停留在课文的浅显的学习上,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拓展延伸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让“爱”在学生心中孕育生长,并把爱的芬芳撒到四方。在教学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实现了德育功能。


4创设有效情景,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艺术形象化,它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生动、形象、新颖是语文课中进行德育应该把握的基本要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设置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语文课的特有功能,努力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将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长城》时,本人就创设了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在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上课时精神饱满、情绪高涨。


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这样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我国的“世界遗产”,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将美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从而锤炼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5在语文作品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个时期的着名作家的作品数不胜数,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语文欣赏课这种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以语文作品欣赏为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例如,在上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本人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一作品过程中就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在这篇童话故事的品读过程中,在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像这样的童话作品还有《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等,在学习、品读、欣赏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德育效果。


6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实践的熏陶。所以,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实践,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浓厚、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日常和社会活动中,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优秀文化,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例如,在上完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后,让学生把本组课文联系起来再读一读,并阅读主题相近的其他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一个苹果》,然后综合自己读书的感受,在课外,组织学生,以“爱”为主题举办一份手抄报,或组织一次朗诵会,或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演讲比赛,或组织参观社会举办的各类摄影展、书画展……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科学文化素质,还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为一种语文活动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几乎伴随着语文课的整个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不放过任何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道德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美,使学生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杨聪丽(福建省沙县富口中心小学福建.三明365500)

上一篇: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共2篇)

下一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