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培育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三条途径

发布时间:2023-12-09 12:25

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了课程计划的二种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美国知名课程史学家坦纳夫妇(DanielTanner&)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的本质对课程来源进行了探讨。因此,在美国,课程是直接面向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在我国,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展开的,目前已成为课程理论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人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种。有人对课程资源系统进行了分析,将课程资源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几个子系统。还有人对课程资源按照不同标准作了分类,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这些分类,说明了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说明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但怎样针对具体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人们研究还很欠缺。“十五”规划期间,笔者进行了“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的研究,发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短缺是制约小学科学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瓶颈。怎样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呢?在“十一五”规划开始后,笔者申报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获得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并利用我院是培养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优势,在省内建立了20余所研究基地,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公开出版专著(教材)2本、开发小学科学校本教材2套、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案例28篇,结题鉴定为优秀,现就其中的一些主要学术成果阐述如下。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开发原则


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前提,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就课程资源仅仅作了一个笼统的表述,为此,我们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明晰的界定: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教师、科学教材、科学实验室以及其他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大自然中所有利

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媒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广阔性、探究性、亲和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五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现实性原则(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面对科学教学现实和学生生活现实)、经济性原则(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用较经济的投入,获取较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和空间的经济性)、开放性原则(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类型、空间、途径和内容的宽容和多样化)、个性化原则(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强求一律,应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和适度性原则(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权衡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做法),这五大原则的提出有效指导了我省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实开发与有效利用。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


“资源”是相对于“开发”而言的,资源的价值在于开发者去发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有多种模式:根据开发者的不同,有专家主持开发模式(学科课程需求—专家主持开发—师生利用资源)、教师主导开发模式(课程教学需求—教师主导开发—学生消费资滅和学生主体开发模式(教学内容需求—学生主体开发—学生共享资源);根据资源的特点及需求的不同,有满足需求开发模式(学生需求—资源调查—遴选优化—资源利用)、弥补缺陷开发模式(资源调查—诊断缺陷—资源创新—资源利用)和突出优势开发模式(资源普查—提炼优势—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等。这些模式的构建有效引领和指导了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三、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育的三条途径


小学科学教师是指小学中专门从事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特定的角色人群,是保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条件,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者、开发者、积累者和利用者,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双重属性,因而是最为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科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优质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培育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发展成为科学课程的建设者、科学学习的促进者和科学教学的研究者,不断走向专业化。


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是通过高等院校的科班培养(即职前教育,通过高等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科学教育课程,专门培养小学科学师资);二是通过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即职后教育,通过学历进修、业务学习、经验交流和短期培训等形式对在职科学教师进行进一步教育);三是通过一线教学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一线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


作为培养小学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我们开办了科学教育专、本科专业,在小学科学教师的科班培养上作了大量研究,既取得了理论成果,如构建了科学教育专、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编著了《小学科学教学论》(2009年1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同时修订了《小学科学实验与制作(第2版)》(2011年11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一书,这2本书目前已广泛用作师范院校科学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湖南省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以及在职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参考书,使用过程中受到师生、学员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取得了实践成果,如本课题研究的每一年我们都向社会输送了一批优质毕业生,其中许多毕业生凭借真才实学,在长沙市各区的小学科学教师公开招考中脱颖而出,并在随后的工作中迅速成长为学校、市区和省里的小学科学教育骨干。


四、小学科学教材开发与利用的三个层面


小学科学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科学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学参考书和声像材料等,本课题所讲的教材主要是针对科学教科书(即科学课本)而言的,它是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优秀科学教师共同编写的系统地反映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体现科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的现实文本。它作为科学教学的一种载体、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材编写者、科学教师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科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小学科学教材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凭借,是最公认、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教师组织科学教学必须依据教材,学生开展科学学习必须凭借教材。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学科学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举足轻重。


小学科学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涉及编写小学科学新教材、创造性使用科学教材和自主开发科学校本教材等三个层面。编写科学教材是直接意义上地开发小学科学教材资源,不是科学教师人人可为的,并且目前市场上各具特色的小学科学教材版本已经很多,因而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科学教师人人必为的一创造性使用小学科学教材上“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走进教材,走出教材”不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而是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用教材教”,这是一线科学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的根本所在。“用教材教”要把握尊重、用好和创新的基本原则,要以教材为圆心,向外延伸,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创造性使用小学科学教材的基本模式有挖掘“优势”模式、弥补“缺陷”模式、填补“空白”模式和拓展“内涵”模式等四种。承担“小学科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的湘潭市雨湖区云塘学校子课题组成员探索并归纳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五种具体方法,即增加法、删除法、替换法、链接法和改编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自主开发科学校本教材是课程改革对科学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是开发与利用科学教材资源的又一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科学校本教材的开发,我们提出了“五性”原则,即教材定位符合办学理念,体现发展性;内容选择了解学生需求,体现适应性;过程设计发挥教师特长,体现主体性;版面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体现趣味性;教材使用注重分层指导,体现功能性。承担“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走近科学》的研究”的岳阳市东升小学子课题组成员,有效践行了“五性”原则,编写了一套科学教育校本教材一《走近科学》(共6删。教材内容丰富,融风土人情、地方风貌、百科知识、学校特色于一体。这套校本教材,在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领导小组举办的科学教育校本教材评选中,以其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在使用《走近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科学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模式,并形成了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成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此外,承担“创造性使用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的湘潭县云龙实验小学子课题组也开发了一套科学教育校本教材一《小学生“两型社会建设”教育系列读本》。此套教材共有3本:《亲亲大自然》低年级读本、《走进大自然》中年级读本和《绿色自然环保家园》高年级读本,教材通过主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提高节约资源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素养,引导学生选择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


五、小学科学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实验室是落实小学科学三大课程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施小学科学新课程的第—阵地,是学生在校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场所,是一种基本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必须遵循六大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实验室区域的划分、设施的安置要按科学规范进行,实验室的内容涉及广泛、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领域)、严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张贴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操作规范图片等要体现严肃认真、活泼健康氛围)、趣味性原则(指实验室陈列的实物、模型、标本要醒目,展示学生的成果等要有趣味)、互动性原则(指学生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每小组共享一个实验操作台,便于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同时师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更大的实验台)、实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产品的配备和工具、仪器、材料的摆放要实用,符合学生探究的需求,管理方便,开放时间长)和安全性原则(指水和电的分离,给、排水系统—律设置在教室周边,安装安全电源系统。防火、防毒、防伤的“三防”措施及应急处置办法缺一不可)。有效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实验室资源在于把科学实验室建设成为蕴含知识的场所、实践创新的空间、探究科学的天地、展示潜能的舞台、放飞梦想的家园,达到“让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是学生喜欢的园地”的境界,把科学实验室开发成了一本动态的丰富多彩的教科书。


六、小学科学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科学课堂生成资源是在一定的科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学生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稍纵即逝,是最为鲜活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小学科学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我们特别在利用小学科学课堂生成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方面进行了研究:小学科学教师要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把握课堂探究活动中生成的有利资源,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捕捉“即时兴趣”,切时指导;抓住“认知困难”切机指导;关注“意外问题”,切实指导。这为小学科学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


七、小学科学与校园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校园课程资源是最便利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它涵盖了校园内的人力、材料、设施、工具和活动等要素所构成的诸多教学资源。承担“小学科学课程校园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研究”的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子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校园资源的三种基本方法:隐性资源深挖细找法、显性资源列举整理法、中性资源组合提升法;凝练出小学科学课程整合与利用校园课程资源的三类教学范式:学科整合式、设施整合式和活动整合式,如“作文教学与科学探究的整合应用”就是“学科整合式”的典范、“利用科普场馆开展小课题研究”就是“设施整合式”的典范、“科普艺体节”就是“活动整合式”的典范;创建了小学科学校园资源“放飞科普梦想”网络整合平台,设置有课后拓展、生活科学、科学知识、专题作品、观察曰记、科学家的故事、小明星、科技与发明、科技获奖、人气英雄、低年级专区、资源链接、我的问题、专题评价、整站搜索等多个板块。这些研究和实践,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校园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全面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水平,达到了培养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的目的,使燕山小学成为有名的科普实践特色学校。


八、小学科学校园文化营造模式


校园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在新课改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科学校园文化的营造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一环。小学科学校园文化资源包括校园科学环境文化、科学设施文化和科学活动文化等内容,小学科学校园文化的营造具体表现在校园科学环境布置、校园绿化建设、科学教室和科学场馆等设施建设、校园科学活动开展等诸方面。承担“小学科学校园文化的营造研究”的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小学子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首创了“制度—宣传—场馆—活动”一体化的小学科学校园文化营造模式:以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学科学校园文化规范;以科学教育宣传为手段,彰显小学科学校园文化特色;以科学场馆建设为保障,厚实小学科学校园文化底蕴;以丰富科学活动为载体,提升小学科学校园文化档次。这种一体化的小学科学校园文化营造模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了学校的教育品牌。


九、小学科学学习评价的有效方法


“评价”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这种资源,有助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和培养学生健全的科学人格。学生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对他们的科学学习进行有效评价能促进科学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发展性评价理念下科学学习评价的三类有效方法,即目标取向的“标准”评价法、过程取向的“档案”评价法和主体取向的“自省”评价法。


承担“小学科学课程校园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研究”的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子课题组成员还将语文、数学的笔试,英语的口试,音、体、美、科技的实际操作等评价资源加以整合,应用到科学课程进行评价,探讨出“课堂常规+课后实践+卷面测试”的综合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尽管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也培养了一批科教界的骨干力量,还打造了一批小学界的品牌学校,但由于受到研究间、研究经费、研究精力等诸多条件的局限,本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一些问题有待继续研究,如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家庭及其他社会力量等人力资源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让这些资源有机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科学课程值得系统地研究;再如如何构建一种学校、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促使社区、社会主动提供资源满足学校科学课程所需,学校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直接服务社区、社会,如此形成学校、社区、社会的良性互动循环,非常值得研究;再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最富时代气息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本课题研究中虽有所涉猎,但还很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蔡海军1,2 谢强1(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长沙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上一篇:改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下一篇:基于小学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科学学科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