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思品课堂教育的延伸的方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5-11-17 09:26

品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单纯地利用思品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思品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随人进行的,它的教学途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依赖各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社会监督等的合力,在多种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拓展认识,深化明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学科渗透,深化明理
  思品教育无处不在。思品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不再受“教材中心、课文中心”的束缚,它冲破课堂约束,打破课程局限,做到与其他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交叉多种教育信息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思想品德教育。
  如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感触至深,因此潜移默化地渗透品德教育,发掘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的关键点,适当进行品德教育的迁移,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就显得格外重要。像在环保类的课文中,可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在景物类的课文中,可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教育;在人物类的课文中,又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揣摩,在人物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的能力。同样,在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中,也应渗透品德教育。
  二、课间活动,快乐导行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道德情感、正确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思品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品德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间组织各种导行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生活本质,从细节入手,从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比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喜欢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人打人了,某某乱丢纸屑了,某某把拖把弄坏了……但是他们往往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把别人落在外面的扫把捡回来了,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学生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他们搞错了作为榜样的对象。于是,笔者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请同学们去“发现快乐”并进行交流反馈,如:“我发现某某把讲台擦得一尘不染”“我发现某某这几天的作业做得特别棒”“我发现某某成功劝阻了两位同学的‘战争’”……这样一来,很多孩子发现自己成了同学口中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对己对人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践活动,知行结合
  小学思品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具有广阔的空间,拥有开放的、流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发现,到工厂去参观、访问,到社区去调查、了解,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判断、共同评价中知行统一,明辨是非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探望一位得肺癌的病人,收集吸烟带给人们的困扰以及国家关于控烟、禁烟的措施,调查统计身边的亲人朋友吸烟情况及由此而引起的身体疾病,发动学生积极投身到实际行动中,上门对一些“老烟枪”家长进行劝诫,在村居民房旁粘贴亲手制作的、充满童趣的禁烟标志,发放控烟、禁烟倡议书等等。这一系列的亲历体验不但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也如同给他们打下一支“预防针”,在他们稚嫩的心中种下一颗“厌恶抽烟”的种子,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发芽、开花、结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的功能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应着眼于今后的预防。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深知,要激起学生的热情,收获教育的果实,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进他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对生活的亲历体验中提炼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享受幸福生活的魅力。
  四、家校联合,动之以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做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以品德教育为主的教育,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真假、善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等等,最初都是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的。小学品德课程中也安排了不少家庭故事、邻里关系等的内容。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
  然而部分家长,要么对孩子过分溺爱,要么对孩子不闻不问,尤其是一些农民工,因为忙于劳作,往往对子女的品德养成关心不够,平时的处事方式方法也简单粗暴。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修养;要与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疑惑、思想动态等;要担起扶养、教育和监督的责任,与学校一起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自信自强的能力。
  五、社会资源,合力导行
  品德课程打破了教师包教的模式,它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由家长支持参与,也可以由社会各界合力导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服务于社会,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则可能贻误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分辨是非和抵御不良思想行为诱惑、侵袭的能力,往往会使某些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心灵 上蒙受毒害。因此,教师不能放松对学生校外品德、言行的监督,要积极寻找和争取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来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如加强警校共建、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校园治安秩序、邀请榜样人物来校宣传、组织参加社区共建活动等,努力创造一片净土,让单纯、天真的小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漫长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还是教学地点,教学评价还是教学资源,都在努力引导儿童感悟真理、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唯有将40分钟的思品课堂最大限度地延伸、拓展,让学生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良好品行的形成,才能真正彰显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辨志小学 312085)

上一篇:辨析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的方式分析

下一篇: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建立新型师生的有效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