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实现幼儿教育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探讨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5:05


第1篇: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的途径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的必要性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应用性(张慧和,2001)的特点,这说明数学本身就具有“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双重特性。数学的这些特点要求数学教育既要具有数学的抽象逻辑性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由于数学本身的特殊性,幼儿学习数学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学前期是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萌发并初步发展的时期,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的学习依托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指出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在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数学教育的数学化。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生活化,数学教育是对数学的教育而不是对生活的教育,生活化只是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方式之一。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正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为幼儿掌握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林泳海,2004)。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应该融合生活化和数学化。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生活化和数学化有机结合的倾向。实践中,幼儿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好生活化的“度”,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存在两种极端。


(一)过度生活化,忽略数学化幼儿一日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专门的课堂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都是实施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周粮平,2003)。但是数学教育是对数学的教育,有的教师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只考虑到教育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却未在意幼儿的兴趣及数学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硬地创设生活情境,既不是自然生活情境又难以适应数学教育的目标。例如:在一次大班数学教育活动一一认识“0”中,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0的基础上,数学活动的教育目标是让幼儿理解0的意义,进而升华到自我控制和友谊。Y老师为了使活动充满乐趣、更具生活化,首先,用幼儿区角游戏中用到的电话引入数字0,请幼儿回忆了生活中可能遇到0的地方,并未与教育的目标联系起来;其次,采用操作材料,开展“数字宝宝吃饼干”的游戏,让幼儿扮演0到9数字宝宝,并给相应的数字宝宝发饼干,0没有饼干从而引发幼儿思考。结果有的幼儿说,“我不要当0,没有饼干吃”“我不喜欢0宝宝了”“不想和0宝宝做朋友”等等,0为什么没有饼干?没有饼干就一定要哭吗?其他数字应该嫌弃0吗?可见,Y老师的游戏仅限于游戏本身了,体现了生活化,但却脱离了教育目标,忽略了0的本质意义一一0就是代表没有,但没有并不代表没有意义,0和其他数字还可以组成不同的数字。


幼儿数学教育更多的是让数学回归生活,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就是数学”“生活可以替代数学”(李传江,胡晓蓉,2010),生活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存在,数学是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有些幼儿教师过度追求生活化,把生活化当做幼儿数学教育的唯一途径,过分崇尚数学教育生活化,把幼儿园数学教育单纯地通过生活、游戏等途径展开,强调了“生活化”的形式,而削弱了数学教育的本质一一“数学化”,幼儿在这种过度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中只是感受了数学的一些概念,而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更不会运用数学的逻辑解决生活问题。张行涛教授认为,“数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将数学泛化和庸俗化,更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创设问题情境。因为过分依赖生活情境,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本身的魅力。如果提供的生活化情境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流于形式,这样的生活化,有点形似神离。(张行涛,周卫勇)


(二)过度数学化,忽略生活化幼儿数学学习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点,尽管数学具有抽象逻辑的特点,但幼儿思维还不具有抽象性,不能脱离生活的情境;在整个学前时期,儿童都不能在完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逻辑思考,而只是停留在具体的动作和形象水平上。因此,幼儿数学学习需要借助生活的情境,需要可动手操作的活动。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幼儿就会了,忽略了数学教育的生活化。老师教了,幼儿可能理解了,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幼儿就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了。“会做”和“理解”不是一回事,因为理解包含着一种概念化、抽象性或对情境的认识;会做包含的是感知运动水平的动作(金浩,2000)。例如:数学活动一一5的分解。W老师在小黑板上写出数字5,并画出分解符号。W:小朋友,你们今天吃葡萄了,如果一共拿5个葡萄,用两只手抓,你会怎么抓?小朋友们回答各异,有的说一个手抓5个,一个手抓0个;一个手抓3个,一个手抓2个等等。于是老师把5的分成写在小黑板上,并带着幼儿反复诵读5可以分成1和4;3和2;4和1;2和3。W老师试图将幼儿吃葡萄的生活情境运用到数学教育活动中,但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企图通过反复强调5的分成而使幼儿理解,并未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的抽象逻辑有机结合,幼儿当时知道了5可以有几种分解方法,却难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


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过分追求数学化,用讲解、演示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目标。幼儿组成概念的掌握是从外部动作向内部动作逐步建构的,因此幼儿首先需要分解实物的生活经验,在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数的组成的表象和概念才是牢固的。W老师如果抓住幼儿吃葡萄的情境,在原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生成5的分解的数学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抓葡萄、吃葡萄的操作和体验中引导幼儿学习5的分成,才是真正的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讲解来使幼儿理解5的分成。


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有机融合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把握好生活化的“度”,将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有效融于生活,又不弱化数学教育的数学化。


(一)源于生活一教育内容和生活融合幼儿数学教育的独特特点要求数学教育的内容尽可能地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又不能忽略数学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首先是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使抽象逻辑的数学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味,体现生活化的特点;但是也不能过分弱化数学化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避免生活化替代数学化。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老师先用木棍示范测量身高的方法,通过示范让幼儿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然后让幼儿选用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互相测量。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测量身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很少用没有刻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师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测量活动,让幼儿互相测量既体现了生活化,又符合数学教育的数学化,使教育内容和生活有机融合。


(二)在生活中一一教育方法融于生活有些教师习惯于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地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的教具进行讲解示范、以游戏的形式、或者创造生活情境,就能够到达数学教育的目标。实际上,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教育的契机,将抽象的数学教育融于生活,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有研究表明,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数学内容的活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通常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并且经常性地、反复地出现,对儿童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庞丽娟,魏勇刚)


比如,幼儿生活中的一一对应,教师给大班幼儿分组,每组6个人,选一个组长,组长轮流当任,每次吃饭组长负责拿筷子、发馒头、发鸡蛋等,他就要思考一共有几个人、每个人一双筷子要拿多少筷子、每人一个馒头要拿多少馒头等。


教师应该给幼儿启发并引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将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教育不仅限于教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地体现了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有机融合,关键是教师要能够把握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回到生活一一检验教育目标回到生活,是幼儿数学教育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关键的一点是将数学教育向幼儿生活延伸,在生活中检验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并为进一步的针对性教育实施奠定基础。幼儿数学教育的延伸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家庭及社会生活中开展。例如,5的分解,老师通过吃葡萄让幼儿了解了5的分解,然后可以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请家长在家中为幼儿提供花生、糖果等材料让幼儿操作,检验并巩固幼儿对5的分解的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成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生活化和数学化都是幼儿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特点;数学教育过度生活化和过度数学化都是不利于数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也不利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的幼儿数学教育势必要融合生活化和数学化,保证数学教育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并能够促进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有为


第2篇:实现幼儿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育途径


数学知识由于自身概念的抽象性,使幼儿很难了解数学中加减运算的问题,虽然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用到许多与数学运算有联系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真正地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将对幼儿的数学教育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幼儿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借助这一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更多的是重视幼儿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往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使幼儿感觉数学这门概念是硬加到他们身上的,与幼儿学习以及认知的概念和实际的生活严重不符合,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严重阻碍了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所以说,进行幼儿数学教学一定以幼儿熟悉生活环境为基础,将幼儿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进入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进行幼儿的数学教育时,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着手进行,抓住生活中任何时机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教育活动,要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事物,使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现象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让幼儿看一下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自己住在哪个楼层,哪个门牌号,以及数一下自己家里有多少人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观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还比如说,让幼儿在每天到幼儿园时和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数数今天班上来了几个小朋友,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今天做值日的有几位小朋友?今天星期几?今天的天气如何?等等,当幼儿教师带着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各种事物形状、颜色的观察,比如说,一些房顶的形状像三角形,房子的门是长方形、马路上的班马线是什么颜色?等等……


三、在操作过程中寻找数学


在幼儿时期正是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进行直观性的教学以及实践的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因此使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比如说在进行"份数"的教学过程中,将圆形以及正方形分成几份,并且对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让幼儿通过对颜色的查找,对物体的分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者还可以利用故事使幼儿加深对份数的了解。


—天小兔子妈妈买回来一块特别大的蛋糕,对着自己三个兔宝宝说,你们每个人只能吃这个蛋糕的三分之一,然后其中一个小兔子就说,妈妈我只要吃二分之一就行了。这时就有小朋友举起手来说,小免子说的不对,分两份比分成三份多。将蛋糕分成两份比分成三份多,然后跟着幼儿的思路,我将图片蛋糕分成了三份,另一个图片蛋糕分成了两份,让幼儿也跟着一起做。将分成三份的其中一份拿出来与分成两份的其中一份拿出进行比较,这时通过幼儿的操作,明白了分成两份比分成三份大很多。加深了幼儿的印象。


四、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愉快的心情,还可以学习到各种游戏中的技能,以及认识到各种数学的信息。比如说幼儿平时经常玩到的积木游戏,通过对此游戏的玩耍,使幼儿可以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不同;再例如说,让幼儿在玩超市游戏的时候,使幼儿初步认识到需要对各种物品进行有条理的摆放,认识到钱币的大小等。在进行数学活动"物品匹配"时,可以教给幼儿将形状不同、颜色差异的各种玩具进行分类收集,让幼儿产生兴趣……等等。


以上种种,不仅可以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可以有目的进行幼儿的数学教育,还可以使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掌握各种数学的现象,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以及音乐游戏等都可以使幼儿对数学进行初步的认识。对幼儿的数学教育要重视生活中点点滴滴,这是幼儿学习数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使幼儿更加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日常生活中各种经验与数学教育息息相关,进行日常生活的数学教育,在提升幼儿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多加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加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意识。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真实的情景去感染幼儿,用热情的态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以此相信幼儿可以兴高采烈地迈到数学的学习王国中。


作者:刘振霞,廊坊市管道局第一幼儿园

上一篇:幼儿教育的实践报告论文(共2篇)

下一篇: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