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网络道德问题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路径建设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7

  一、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1.责任感弱化
  网络的快捷性、开放性、丰富性和交互性给学校教育拓展了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它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可正是这个无边无际、五光十色的自由虚拟空间,因为缺少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使学生们滋生了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在学生们看来,获得满足感、实现自身价值是第一位的,哪怕这种满足和实现是虚拟的也无妨。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进入聊天室交友聊天,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观点,迎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这种缺乏社会舆论监督和制约的交往,使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在网络上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不思进取,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但影响学习,也削弱了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引发人格障碍。
  2.是非判断模糊
  高中生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喜爱的网络游戏却又存在严重的道德认知与判断问题。有些学生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正义感、道德感早已置之度外。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几千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作是和平,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他们基本的是非判断意识模糊,人所具有的情感底蕴丧失殆尽。
  3.失范现象严重
  网络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似乎使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已经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新环境,即使制定了网络规范,也往往跟不上网络升级换代的速度。久而久之,即使是接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学生,也难免由于放任自流而抛弃现实社会中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甚至将网络社会中肆无忌惮的行为延用于现实社会,其内心的道德冲突和外在的失范现象愈演愈烈。某些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沉湎于一些低级趣味的游戏,或倾心于网上所谓缠绵的“爱情”,网络设置的文明陷阱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冲突和失范。
  4.道德约束力减弱
  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与内心信念是维系道德力量的基本因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确保道德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和道德的有效约束力。然而,网络社会的舆论不能直面道德问题的当事人,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而传统习俗正经受着新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和多思维视角的挑战;网上的多元道德认同使学生经常处于矛盾冲突的道德选择中,也给其内心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挤压和误导。一些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交往获得宣泄与安慰,他们淡漠传统的人伦关系及社会正常的人际交流,忽视传统的亲情、友情,对传统交往中遵循的真诚、信义、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大大降低,最终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孤僻、冷漠和封闭。
  网络信息内容产生的地域性和不良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加大了网络信息监管的难度。尽管网络监管部门及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和监控,然而,网络世界的漫无边际决定了这种监管能力十分有限,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据统计,我们目前能够检索到的网页不足全部网页的30%。因此,网络生态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红色网站建设,搭建交流平台
  网络具有开放、交互及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受众常因兴趣、爱好和某种需求而选择使用网上资源。没有吸引力就是没有生命力,因此,在校园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发布各种信息,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要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学校应集中力量,重点规划一批有基础、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设立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科技活动(如科技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社团(如我校的江南文学社、北眼学社、北原地学社等)、优秀学生风采(展示身边各类典范,树立榜样)、校长信箱(收集有关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校园论坛(就学校关心的问题组织讨论)等栏目和板块,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同时还应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国内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教育资源,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及时推出相关背景材料,以先进的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使网络成为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2.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加强优秀民族文化栏目建设,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作品和传统习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从中汲取营养,激发不断前进和探索的勇气和动力。
  3.利用网络化时代特色指导道德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一生进取的航标,只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才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应积极探索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选择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网上交流活动。可以开办网上民族英雄纪念馆,引导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繁荣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低劣和缺乏,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生活,实现虚拟和现实的统一,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影响教育广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提炼、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新型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学生参与;要通过建设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数字环境,净化学生心灵,鼓舞学生精神,提高学生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培育学生 的人文精神。
  5.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倡导健康上网,培养诚信品质
  诚信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源。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自我,而且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因此,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文明修身承诺、文明健康上网系列教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网上自律能力,强化网络责任感,让学生无论在网络外还是网络上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自觉塑造网络健康人格,将诚信教育与文明修身的美德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切实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观念,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总之,网络技术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的同时,由其带来的诸多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重视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加强网络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构建良性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的研究”(批准号:D/2006/02/366)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无锡,214028)

上一篇: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创新机

下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