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调查分

发布时间:2015-06-03 09:5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大一新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结合大一新生的认知程度和成长需要,让“基础”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并帮助他们在跨入大学校门后,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实现一个积极、良好的人生转折?带着这样的问题,学院思政部对2011级新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占总份数的97%。参与调查的学生比例为:男生37.11%、女生62.89%;文科67.01%、理科32.99%(*注)。

  一、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一)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对这门课的总体评价看,70.1%的同学认为是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有4.12%的同学认为不满意。

  2.与课程的总体评价相比,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上升了11.31个百分点,即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同学为81.41%,而不满意的同学仍为4.12%。这说明在认为基本满意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同学是可以因为教师的教学而改变对思政课程的态度和认识的。

  3.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93.01%的同学认为是满意的,其中,26%认为非常满意、41.24%认为比较满意、25.77%认为基本满意。当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我们的主要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的肯定实际上集中体现了同学们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可。在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调查中,占绝对多数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是欢迎的,有74.23%的同学表示喜欢多媒体教学,仅有2.05%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另有10.56%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另外,在回答多媒体的教学效果问题时,79.38%的同学认为“好”,认为“不好”的占5.15%,认为“无所谓”的占9.28%。这说明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是成功的。

  纵观以上三个指标,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方法满意度为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奠定了基础,三者基本趋于一致,但也有细微变化,即:在总体评价和教学方法满意度中,认为比较满意的居多;而对教师的教学反馈却是认为非常满意的居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问卷设计的初衷是想用“三个满意度”决定“一个总体评价”的,也就是说,除以上两个满意度外,还有一个考核方法满意度的问题。可是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同学们对考核方式的争议比较大,(37.11%的同学对考核方法基本满意,11.34%的同学认为不满意,另有48.45%的同学认为应“免试”),但却最终没有对课程总体评价造成太大的影响。这就再次说明,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二)课堂表现、学习态度、收获与评价

  学生在上“基础”课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收获与评价情况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1.在对待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态度方面,令人欣慰的是60.82%的同学认为两者都重要,大大高于认为只有专业课重要的22.6%的比例,虽然仅有7.22%的同学认为是思政课重要,但已经让我们认识到了同学们对思政课的积极态度,这是多年来困扰思政课教师的一个可喜的转变。

  2.在课程兴趣方面,36.08的同学回答“有”,54.64%的同学回答“一般”,8.25%的同学回答“没有”(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集中在理科生中)。由此可见,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其主观因素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客观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只有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教学的真正实效性,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也提醒我们要注意文理科生在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方面的差距。

  当问到具体原因的时候,在有兴趣的同学中,依次表现为:

  (1)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课能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修养、提高法律素质、完善自己、保护自己、全面发展、帮助成长成人,甚至有同学认为“对思想改造有帮助”,比较实用;(2)认为这门课联系实际生活,能通过该课程进一步了解时政、了解“新东西”,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分析和理解;(3)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易懂、学习轻松,提高较大,老师上课较认真,很有特点,讲课比较生动,内容不错,使人聪明;(4)认为是文科生,对思政有特殊感情。

  没有兴趣的同学,大多数是认为该门课程和现实差距大、与政治有关的知识太多、“难背”、中学学过、没新意、枯燥简单、不适合,是理科生。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就教学“能否联系实际”、“联系时政”以及“内容简单”三个问题的回答,有完全迥异的两种态度,有兴趣的同学对这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的,没有兴趣的同学不但否定,而且还反感。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老师,态度却因人而异,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是积极的,对“基础”课基本上是满意的、肯定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过半的学生在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上选择了“一般”,这种态度是不确定和模棱两可的,他们既谈不上有兴趣也不属于没有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这些同学进行教学让他们能转变这种模糊的态度,真正喜欢上思政课呢?

  3.在学习收获方面,认为有收获的占87.62%,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占26.8%,认为“有一些”的占60.82%,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课的开设目标已经基本达到。而认为没有收获的同学正好与对教学方法不满意的人比例相同,同样是5.15%,这一点很耐人寻味,这是否意味着没有收获的同学是缘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不满?

  而学习收获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通过调查发现:听课的同学占87.63%(含“偶尔听课”,即老师讲得好时听,讲得不好时就不听),不好好听课的占5.15%,与学习收获方面几乎完全一致。同时,另有2.06%的学生在“学习收获”问题上没有作出回答之后,选择了“睡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在

  --------- 这门课程上花费很大的精力,但同时,教师富有激情的精彩讲解又可以把一半多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同学们对思政课产生兴趣,从而爱上思政课。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教师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三)绝大多数学生对大班教学是欢迎的,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很愿意上大班课,39.1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当然,也有接近10%的学生是反对的,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学生对大班教学的欢迎程度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意愿相矛盾,一方面,大课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可以结识更多的甚至跨专业的学生,互相学习、比较,增强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做到求同存异;另一方面,大班教学对教师来说有利有弊,利在能调动教师的激情,弊在互动和讨论有难度。

  (四)在对教师的态度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认真的老师,但却不接受管理严格的老师,这给老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在对课程的意见上,认为“教材内容陈旧,与高中教材重复严重”的占42.99%,认为“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占17.53%,而教学对生活的指导性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只占极少数,另有20.01%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是有期望的。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如下:“多看教学片”36.08%,“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6.80%,“讨论式学习”12.37%、“加强理论讲解”11.34%、“其他”5.15%。由此可见,学生比较认可观摩教学录像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但离学生的期望还远远不够;在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六)一个有趣的意外巧合。在调查中,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偏好情况,特意作了一个关于章节内容的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章节依次为: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32%,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含绪论部分的“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24%,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20%,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和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均为16%。而不喜欢的章节却意外地出现偏差,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同时又成为最不喜欢的章节。另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不喜欢的章节。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1、在教学中,尽管学生对这门课的总体评价不错,而且法律部分占的比例较小,但学生还是偏向于更喜欢法律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还要在“实”的问题上做足功夫。2、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争议较大(主要集中在女生中),喜欢和不喜欢的同学均在20%左右,这是教学时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最好注释。本章内容因为切合到每个学生对于家庭、婚姻、恋爱的不同感受和体验,所以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表现,反过来,也正说明对于家庭、婚姻、恋爱的指导是多么迫切的需要。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女生在情感方面细腻、敏感的特点。

  (七) 对思政课老师的一般性特点认识,依次为:“对时政有独到见解”30.68%,“对理论知识熟悉掌握”29.55%,“能提供学习之外的信息和资源”23.86%,“联系国内外实际多于只讲课本内容”7.95%,“善于调动课堂气氛5.68%”,“在专业方面有突出成果”2.27%。由此可见,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思政课老师首先要有思想性,其次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带领同学们分析、了解时政和社会现象,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解答他们的困惑和满足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本门课程不断进行钻研,了解学生的需求,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论

  (一)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预期是积极的。

  (二)从学生对“基础”课的评价以及收获、认识等信息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

  (三)通过对“基础”课的学习,让青年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对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帮助,只是受益的主要方面因人而异。

  (四)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教师能够运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仍有部分学生不满意这门课的教学,排除因学生自身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天然逆反心理的因素外,我们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第二,仍有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不是很满意;第三,从学生方面讲,有极少数学生对思政课由于天然的逆反心理而抵触这类课程,而有另一部分学生却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以及自身对思政课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两者所占人数都不算多。大多数学生完全依据教师的授课精不精彩和管理方式严不严格,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对策与建议

  教材、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也是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决定因素。其中,教师的因素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本质所在,因此,以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学校环境

  学校应高度重视思政课,营造良好的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学习氛围,为贯彻落实思政课方案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思政课惯有的偏见和模糊态度,保证顺利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吸引和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重视,践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法律观。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完美结合的体现,调查结果告诉我们,要使“基础”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钻研课程,了解学生需求,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实效性。

  1.准确把握“基础”课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

  2.大胆实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比例。

  3.加大教学实践力度。不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发掘“基础”内容

  --------- 中的思想教育的素材,让学生走进某些情境,通过实践的体会和感受,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感染力。

  4.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克服“大班恐惧”的心理,变劣势为优势,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营造热烈、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取长补短,解决大班教学对教师的挑战;教师既要能严谨教学,又能设身处地地运用管理的艺术、幽默的作用,本着对学生关爱、负责的态度,做到严于心、宽于表。

  5.改进提高教学方法。坚持教育的平等原则,避免居高临下的训导,要更多地使用鼓励、导向性语言,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6.以身作则,提高个人魅力,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具有无声的榜样和引导作用。“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派”表现,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和信仰的信心,并对我们的教学产生质疑。

  (三)学生引导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多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多,各种思想观念冲突明显,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政治热情不高、责任感不强,重视专业知识和一些实用的知识,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政课方面的学习,对思政课有逆反心理。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1.联系学生实际,找准课程切入点,提高学生兴趣。既然有一半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教师授课的水平,那么,只要教师对他们稍加引导,就能让这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喜欢上思政课。

  2.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教学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最大的变化和困惑来自学习和人际交往,如果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出相应的教案,帮助大一新生,从面对和处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到明确专业选择对自己的一生的影响入手,从而再引出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就能把更大多数的学生吸引和争取到课堂上来。在人际交往方面,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处理保持个性和融入集体生活之间的界限和矛盾,而“基础”课正好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集体利益优先的原则。

  3.帮助学生为将来的职业生活打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习惯和理性的思维习惯,要赢得将来的成功是不大可能的。职业生活中囊括了一个人的处事原则、做人道理、能力涵养,只有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才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个人的本色和魅力,在职场中赢得胜利。

  4.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要对学生的主观积极期望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肯定,把他们的潜质发挥出来。不应该把学生对思政课的传统看法当成教师自己的障碍,而忽视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心期望,很多时候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才让我们最后失去了学生的。

  5.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法律内容更受学生欢迎,说明了道德部分还要在虚功实做的“实”的问题上做足功夫:(1)增加案例分析;(2)结合道德修养的方法途径,调整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做到师生互动。

  6.摆正教材位置,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认识。做到注重教材而不惟教材,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精心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授课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和疲劳,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育部人事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2]高等教育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1日

上一篇:“知止”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浅谈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归因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