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9-10 08:59

摘 要:中学生健康不仅指生理、身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家庭、社会环境等是产生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家庭、社会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2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根据调查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固执己见,情绪波动大,自控力低;自卑心理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惰性、孤独,以致惧怕与长辈、老师交往;耐不住寂寞,受不得约束;怕苦、怕脏、怕累、爱虚荣要面子,片面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惧怕考试,有明显的厌学情绪;渴望异性朋友,但又不善于相处;独立意识强,但看问题偏激;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世界等几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绝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是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中,绝大部分中学都在抓升学率,分快慢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一方面,使学生心理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睡眠不足、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有部分家长很少讲究素质教育,只看孩子分数,班上排第几名,不善于与子女分析原因、沟通思想。这样,造成有的学生索性弃学,跟老师和家长对着干。厌学、焦虑、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二)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如行为不端的家长对子女的不良示范作用;婚变和离异家庭的不良影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交给亲人监管;放任、娇纵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加上祖辈的溺爱,使这些孩子自幼养成自私、任性、蛮横、逞强、孤僻、自卑、唯我至上、冷漠等性格弱点,与群体格格不入。
  (三)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仍然我行我素,在学校周边变着法子吸引青少年学生上网、玩游戏,并有不少网吧常常向青少年介绍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涉及暴力、色情、赌博的网站和网络游戏,诱使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消费。经常上网的学生,精神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烦躁不安,不关心他人,有的甚至以网络结成非正式群体,到处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社会导向和舆论宣传上的某些偏差导致学生缺乏辨别能力
  现在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社会问题及社会导向和舆论宣传上的某些偏差,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给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影响甚大。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条件,崇拜金钱,崇拜歌星、明星,欣赏网络游戏中的反恐精英。却不知人生的价值,不懂得创业的艰难;指望索取,却不愿奉献,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对社会现象中真善美的辨别力。
  (五)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胸无大志等现象而厌学,从而结伙寻事惹事
  就学生而言:越是成绩好的,越有理想,学习顺利。反之,成绩差的,越昏头转向,没有信心。他们一般表现为:在家庭装腔作势,在学校敷衍了事,在社会自以为是。满脑子想的是:反正不是读书的料,何必自作自受呢?因而,对读书满不在乎,得过且过,到时有个中学生毕业书就算了事了。更为严重的还有个别学生干脆弃学在家休闲。日子长了,就伙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青年惹事生非,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六)青春期心理问题困扰中学生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独特时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也在迅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孩,一方面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另一方面,性心理逐渐觉醒和发展,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内隐。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加上社会及家庭缺少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保护自己自尊心为核心的安全需求与周边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化为忧郁、厌学、早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
  二、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于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应严加限制,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涵养、清醒的理智、对学生充满爱心、信心,会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反之,教师素质不高,会让学生泄气失望,甚至心理茫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可见,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改善自身心理环境,提高心理承受力,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的一面镜子。
   (三)加强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
   要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的整体和谐的育人环境,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破除“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材”的片面认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特长,重视和发掘人才的多样性,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歧视和嘲笑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俗话说,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任何学生身上总是有闪光的东西存在着。
   (四)组织多种活动,创造健康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入手,学生才会产生共鸣。只有从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从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入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充分感悟,增强他们正确处理问题,战胜困难,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五)进行心理咨询,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但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及时做好认真、耐心、科学的思想工作,疏通心理障碍,从而化解其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养成健 康的心理品质。此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做好学生青春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青春期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要坚决反对生硬的压制性办法,不可形成“禁令效应”,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做青春期心理咨询工作,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他们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六)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发他们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和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设计并为实现其目标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时间与理论》
【2】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的《心理学年报》
【3】德国《心理学教科书》
【4】中国《心理访谈》《青年心理》《如何教育孩子才肯学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