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6-08-10 16:31

  课程改革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必须面对的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课程整合入手,论述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认为课程整合是提高实践能力、教学效率的需要,提出了适应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种课程整合模式,即主题模式、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跨科整合模式。

 

  2014年初教育部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月国务院做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战略部署,3月教育部提出“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4月形成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教育部一系列行动证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应用技术型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在接受系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原有的中职、专科和应用型专业硕士之间架起了人才培养的桥梁,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了上升通道。

 

  作为面临转型的高校,除了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外,从微观层面上,摸索一条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率的路径也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价值所系。课程整合狭义上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课程整合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对教师、学生、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中的主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开设范围广,招生人数多。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职友集网的调查数据表明,2014年体育教育专业在教育类就业排名中位居第九。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生源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受到投资者追捧,这为体育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探索一条全面融入区域体育事业发展、产业升级、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

 

  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针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内容要淡化竞技意识,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丰富课程内容,体现时代和地方特色;强化课程教育性质,突出师范特点;优化专业类课程,建立新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适应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少,需要增加技能类教学模块。体育教育专业需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调整课程与教材结构;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综合性课程与教材建设。纵观目前的研究,主要倡导从课程设置入手,完善课程结构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对中国知网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研究论文的搜索,发现相关论文只有6篇,3篇是关于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研究,3篇是关于同一科目内容的整合研究。可见,目前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上,但对于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研究,以及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鲜见。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的本质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因此,借助课程整合研究来推动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价值与模式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价值

 

  1.课程整合是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实践能力是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能综合运用和职业素养的外化。实践能力培养应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志性特点,也是与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根本途径。

 

  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相似度非常高,特色不明显,其课程基本分为以下几类:通识必修课程、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内容的自身逻辑,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校体育课程提出要求:一是强调学生健康发展,促进素质全面提高;二是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三是注重学生需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四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更应走在研究型大学的前面。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综合性实践环节,即教育实习。二是设置专门的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且大多数院系只通过观摩、理论灌输式教学来进行训练。空对空的理论讲授使学生缺乏实操经验。三是技能训练,即在术科课中进行裁判、竞赛组织与编排等训练,但比重较少,缺乏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在高校转型背景下,从课程整合的功能看,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2.课程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教学效率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既综合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检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标志。

 

  我国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在达到毕业条件所要求的学分前提下,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实现高效率教学,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开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学分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学分较少,实践训练得不到保障,这一矛盾解决不好,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 “体育游戏”之间,“体育测量与评价”和“体育统计学”之间,有大量学习内容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迷惑,目标不明确;再如,武术、散打和跆拳道等课程,性质相近,学生都想了解,但各占学分,如果专门学习,既花学分,又觉得没有必要掌握这么多、这么深,面临两难选择。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定位非常重要,应该弱化高、深、难知识的传授,增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整合就是将部分通过逻辑联系纳入整体中,首先以部分为基础。课程整合的先天优势是将部分科学、系统地纳入整体中,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

 

  1.主题模式。主题模式是基于一个主题的前提下,由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共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主题中所包含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是有共性的,一般情况下,应用学科是由基础学科发展而来的,该模式的特点是理论延伸到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培养目标明确。整合后的价值在于课程中实践验证了理论,理论指导了实践。这种整合并非是对学科分化的否定,因为课程整合是不断“分化-整合-再分化”的动态过程,从课程时间结构的特性来看,处于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整合,是符合改革潮流的。如“体育学科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两门课程都是基于同一主题,即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两者都源于学校体育学,但着力点不同,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偏重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主题模式,即围绕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主题,将其整合为“体育学科教材与教法训练”,将微格训练的优势融入教材教法的理论中,既能解决“体育学科教材教法”理论多、学生理解难的不足,又能使学生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找到理论依据,提高学习质量。在主题模式的课程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该模式的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二,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相应学科的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驾驭课堂。

 

  2.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近年来,社会对于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如擅长武术的最好还能教跆拳道、散打;擅长健美操的还要会瑜伽、体育舞蹈、形体训练。而这些运动技术基本属于同一项群中的项目。因此,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此类体育专门人才。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

 

  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是依托一个概念,对该概念下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科目进行整合,以形成新的综合性课程。如果说主题模式进行了科目内容间的融合、调整,是“化学整合”的话,那么该模式更像是“物理整合”,科目的内容不需进行整合,只是在传授内容先后安排、课时比例上进行调整。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依据概念的内涵,找出不同科目之间的共同点,形成连贯的教学逻辑,以防整合僵化。如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阶段,大多开设了“健美操”课程,而“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项目多为选修课,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健美操”时,往往兴趣不高,尤其是男生,但他们又想多了解一点健身俱乐部教练的技能,以便在今后专选时目标更加明确,但他们并不愿意花几个学分再去选修“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项目。根据田麦久教授的理论,“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项目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在本模式中,均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这一概念,因此,此类课程可以在必修阶段进行整合,成为一门“有氧健身”课程,在课程中分别介绍,这样学生学习兴奋点就会持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抓住这几个项目的共同点,连贯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了解这些项目、掌握基本有氧健身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处理好整合课程的传授顺序和课时比例的关系;其次,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避免遵循某一固定模式,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最后,由于整合的特殊性,传授课程的教师可以是一个团队,由不同项目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的逻辑体系和学科内在联系,避免考的时候一起考,讲的时候分开讲,分工合作不明确。

 

  3.跨科整合模式。跨科整合模式是围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打破以学科为主的组织中心,将各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超学科的整合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学科不再是组织中心,而是共存于一个单元或者主题中,注重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作为探究者来进行研究式学习。跨科整合模式中的科目好比是人体的骨骼,但骨骼是不具备运动能力的,通过跨科整合,将各科目之间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就好比骨骼之间有了联系彼此的骨骼肌,这样就能运动起来,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科整合与主题整合的区别在于,所构成的科目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整合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跨科整合模式具体操如下:教师首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根据已选主题来确定组织中心,即组织中心由哪些科目构成,随后将问题提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和最终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为下一次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在这一课程整合模式所支撑下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有帮助。如我们提出一个专题——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计划的制订,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田径”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来共同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要将这几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上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跨科整合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主题确定的有用性。即在确定主题时,要紧密联系体育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实际能力,避免高大上、大而全。第二,注意整合科目之间的逻辑性、联系性和可操作性。整合科目之间要紧密联系,避免对跨度大、联系不紧密科目的整合。

 

  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体育学科发展规律,围绕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来进行。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理念上,教师要对课程整合予以认同和理解;在知识水平上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以达到对课程整合的内化,真正把课程整合落到实处。

 

  作者:杨杰夫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 2016年4期

上一篇:浅析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如何张扬人文精

下一篇:职业高中体育教育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