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面向基础教育加快师范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2 08:27

  摘要: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又离不开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素质;师范教育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张莲英(1956—),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师范学院教务处干部。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国家、教育、人才三者之间是多向互动的。而教育中的师范教育,人才中的师范人才又是本中之本、重中之重。师范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最终又成为教育之母。师范人才是人才的一个特殊群体,最终又成为人才之师。“中国要实现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努力提高师范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面向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备教师素质的人才


  所谓基础教育,就是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教育源于人们深入探索自然和社会以及人们自身而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基本知识,它本身是原理性、基本性的。基础教育的意义在于,基础知识与受教育者的潜能和悟性的结合,又以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和能力,也就是智慧。受教育者可以凭借它去学习新知识,实现知识到人的力量转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师范院校所设置的绝大部分专业在学科门类中属于大学科或者叫一级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面向的是基础教育并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


  服务于基础教育,师范院校必须广泛开展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深刻分析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对师范人才的要求。当前基础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师资严重缺乏。2001年11月的《中国教育报》有这样三则报道,湖北某自治州,由于处在初中入学高峰面临班额过大,66人以上大班占总数的42.25%,100人左右的“超级”大班也不在少数;师资严重不足,一些中学只好从小学教师中选拔充实,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学校由于补充不到新教师,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无法开课。武汉某区打着招聘新教师的幌子,1996~1997两年公开买卖公办教师岗位539个,获利1200多万元。很多不具备教师资格又不能胜任教育工作的人弄虚作假混进教师队伍。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以致班额过大并非个别情况,而是当前中小学校存在的普遍现象,以高中为例,全国1995年普通高中师生比为1:12.95。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1:15.87。类似于买卖教师岗位,照顾教师子女就业等让不称职的进入教师队伍也不少见,这些都是影响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直接原因。基础教育,师范先行;素质教育,师范为首。


  (一)培养学生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生目的;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目的;以“园丁”、“人梯”、“蜡烛”的献身精神为人生态度。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勤奋学习,业务精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二)培养学生具有备课、传授、组织的教学能力;说服引导、言传身教、教育感化的育人能力;综合归纳、推理论述的科研能力;与人、单位组织交往的社交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全的智力结构,成熟的性格组合,和谐的情感世界,坚忍不拔的毅力,高尚的审美体验。


  二、更新教育思想,落实教学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一)更新思想观念,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跨入新的世纪,师范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教育需要先进的理念。陈旧的观念,无法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要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着重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观、教学观上的转变,转变狭窄的专业对口观,树立全面的适应观(一专多能,全面适应);转变知识质量观,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观;转变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观念,树立鼓励学生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努力的发展观。要使这些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师范院校必须树立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意识。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支持教学和服务教学上,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制度,校领导联系教学点制度,听课制度,完善教学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教学管理实绩作为对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确立教学中心意识,人事、财务、后勤、科研设备、学生等方面工作都要服务于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科建设,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学科建设是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应该成为师范院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按照支持重点,扶植新兴,拓展领域和形成特色的思路进行学科建设,集中力量高质量建设好重点学科,扶植新兴的应用学科,积极培养体现学科交叉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生长点,拓宽学科领域,使之布局更合理,学科优势和特点更明显,适应社会能力更强,符合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之间建立更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课程体系更高水平的整体优化;按照基础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思路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强化基础性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学科前沿内容和设计性、综合性的内容。


  三、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推进师范教育的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力保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所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水平。从教学的组织到质量的监控,从教学机制的运行到教育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管理。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要求高等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客观上要求学校实行更加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文革以后创办的地方院校,经过二、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具有“三基”特色,即学生主要来自基层,为人淳朴,学习刻苦;注重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基本功比较扎实;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大批学生成为普通中学的教学骨干。为了保证这种优势发挥最大的效益,师范院校必须建立一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自我约束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等体系,成立校教学督导小组并充分发挥其成员的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咨询、检查、评价。积极开展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考试质量分析,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及时了解教学信息,落实改进措施,逐步形成完善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推行教学水平、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的评价制度,形成奖优罚劣机制,完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主要标准,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末位淘汰制等,切实推进师范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稳定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调整学科结构,改革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师范院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面向基础教育,努力培养具备教师素质的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师范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师范教育现存问题浅析及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