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体育院校“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11 05:22

  摘要:德育是渗透在学生各个阶段教育中的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行为必将为他们融入社会大环境提供保障,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加之外来文化的入侵,体育院校的学生因为是非辨识的缺失等因素造成行为习惯的不良影响,是体育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通过“知行合一”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規范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行为的形成,使学生不仅提升德知,而且将德知转化为良好的德行,这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体育院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9(a)-0002-03


  Abstract:Molegestudentstogoodmoralbehaviorwillbeintegratedintothesocialenvironmenttoprovidesecurityforthem,becausethestudent’squalityisdifferent,inacertaincognitivedifferences,togetherwiththeinvasionofforeignculture,thelackofsportscollegesanduniversitiesbecausethestudentistoidentifythebadinfluenceoffactorssuchashabits,“theunityof”moraleducation,makefulluseofmoraleducationtothesocialrequirementandthecodeofethicsintostudents’basicideologyandmoralcharacter,withthenatureandvalueasthestartingpointofmoraleducation,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theneedforeducatees,motivation,attentiontothefeelingoftheeducatees,recognitionandunderstanding,andtheformationofthevoluntarybehavior,sothatthestudentsnotonlyimproveDE,theGermanknowledgeintogoodvirtue,andthishasapositiveimpactonschoolculturalenvironment.


  KeyWords:Unityof;Moraleducation;SportscollegesandUniversities


  自古以来,对于整个家庭、整个国家,“德”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对于“德”相当重视。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品德、智慧和健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很多人不注重“德”的培养,纵使体格强健、学识渊博,道德不健全仍然会使这个个体不完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求高校大学生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①。”“知行合一”是德知与德行的完美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实契合。德知指道德认知,是一个人判定是与非、善与恶,审视自身道德素养,对现行道德规范认同与否表现出的认知行为,对道德实践有引导作用。德行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意志、情感的影响之下,遵循自身的认知程度表现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行为。


  德知与德行的关系密切,朱熹认为,之所以知而不行,是因为大家“知”的程度不够,所以必须要对道德观念深入理解,让道德规范深入人心。现代“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在制定实际道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传授学生德育知识,指导德育行为,实现德知向德行转化,即从德育内化向德育外化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解决“知行合一”面临的一些问题,保障“知”“行”和谐统一。


  本文以当前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三所院校9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此次实际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68份,其中有效问卷845份,占调查问卷的93.9%。


  1体育院校学生层次特点现状分析研究


  根据问卷调查总结体育院校学生层次特点包括:竞争意识强,但团队意识弱;反应能力快、社会适应能力强;性格外向、豪爽,思维敏捷,但自我约束力差;政治热情高,但法制意识薄弱;重视专业技术,但文化基础、理论素质较差;模范带头作用强,但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


  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代表性,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也有其特殊性,但以上总结的特点都是涵盖了两个方面的,既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方面,也有消极懈怠、不能提倡的一面,归咎其原因,既有历史积淀问题,也有教育理念问题,还有社会环境问题和个人素质问题等,在德育教育的同时是绝不能忽略体育院校学生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原因才能促进体育院校学生德育认知能力的提升。


  2体育院校学生认知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认知主要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②。通过对三所体育院校学生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体育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


  情感反映了人们对需求满足与否的心理,它是一种体验,即体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情感是指人们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教育原则和规范去理解并且评价周围的人和事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③。表1是针对学生情感认同度的调查,认为和自己交心的朋友多的占46.1%,而认为不多的高达35.4%,调查反映了体育院校学生对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家人存在着一定的不信任因素,这也体现出目前的德育内化效果不好,因为学生在情感认同度上是比较薄弱的。


  同时在另一项调查中,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认为对自己现在表现不满意的占18%,认为能力还可以,只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占32%,不能忽略的是常常怀疑自己能力的占35%,这一部分学生超过了被调查学生人数的1/3以上,这也在侧面反映了体育院校的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上有自信的一面,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对自我的情感认同程度不高如图1所示。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④。意志力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既是行动中表现出的行为也是一种引导行动的精神力量,意志力在德育教育内化过程中发挥了控制、调节的功能,是促进德育教育中“德知”形成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目前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易于接受,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在同一件事情上保持热情,反映了他们意志力薄弱的一面。表2中反映出,在阻碍学生成长的因素中,有89%的学生选择了“意志品质的薄弱”。


  体育院校学生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关乎着学院德育教育“知行合一”效果好坏与否,学生在心里认同和接受德育教育,并把所有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能力,这是能促进德育“知行合一”实现的重要一部分内容。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力等方面的调节和支配下,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实践德育教育的规范和原则,以实际行动体现德育内化的目的是需要得到各个方面支撑的。


  3体育院校学生德育素质的现状调查


  图2是体育院校学生对自我道德和他人道德的评价情况,体育院校的学生是高度认同道德规范的,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评价较高,有高达85%的学生认可自己的道德水平,但是,在评价自己同学的时候,认为他们道德水平较高及以上的只有23%,这就反映了体育院校学生“自律”与“他律”的差异化要求,也反映了学生“知而不行”的情况。


  知行脱节是德育内化面临的一大问题。“知行矛盾、言行不一”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道德行为问题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的学生“自律”和“他律”差异较大,表现出显著的知行分离。道德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⑥。道德评价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种形式,自我评价,是个体或群体以自身的认识对自我行为的评价与判断,所以,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道德评价的时候出现“宽以律己、严于律人”知行不一的现象。


  4对策与建议


  4.1提高体育学院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解决知行合一的根本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不断变化。所以,德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的,只有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觉主动的接受德育教育,并把德育规范转化为内心需求,这才是体育院校德育教育达到知行合一的基础。


  情感是高校学生德育内化的催化剂。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要确保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情绪。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主导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良好的教育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其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多媒体方式、海报宣传、模拟现场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增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平台,这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于“知、行”合一的情感认同;再次提高教育者情感教育的自觉性。也就说教育者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尊重学生,这样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德知”与“德行”的转化。


  4.2优化体育院校德育队伍素质,弘扬“知行合一”文化传统


  人的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受教育者应在教育者的帮助下达到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认知、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德性”的整体。“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庸》云:‘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人我、家国之和谐共处谓之‘知行合一’”⑦。我国提倡将道德作为立身之本历史悠远,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对“知行合一”的理解都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当它与德育挂钩以后就成了“德知”与“德行”的结合,教育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体育院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有效提高教育者的说服力就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才能加强自身的理论内涵。受教育者要信服实施教育者就要从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这就要求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增强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其次教育者应该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最后教育者需要丰富相关学科知识。


  4.3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加深“德知”与“德行”契合度


  认同是受教育者通过外在信息附加的基础之上而进行内心自行进行分析、整合以后的结果,这是一种自律自觉的活动。笔者认为我们想要达到教育目的之前会有一个“认同点”,这个“点”是受教育者接受的外来信息与认知结构和“内部思想道德环境”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知识点。德育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的内部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与教育契合,找准“认同点”才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在“认同点”的选取上,首先,如果恰当运用真实案例的激励作用将更能促进德育内化。由于案例是真实存在的,是真真实实的感人事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受教育者自身的一些案例,甚至是发生在受教育者身边的事实,不仅坚持了从理论联系实践,受教育者还能在学习中比对、观摩、甚至模仿。最后自身进行反省和自省从而达到由他律到自律的内化过程。其次,案例教育等同于讓事实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信息如此泛滥的今天,要想让受教育者遵守道德规范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我们把受教育者身边真实的案例带入到教学中,就会使受教育者在德育内化自律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如今的受教育者的特点就是求实,不尚空谈。而真实地案例教学将直观的将道德规范教育在受教育者面前呈现出来,使受教育者从心理上更加理性的认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达到由他律到自律的德育教育过程,让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通过本文调查分析,进一步强调了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意念上的“知”与实际现实中的“行”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当目标明确并有强烈的欲望、动力时,那转化的几率就是很大的,当然执行时效性也越大。体育院校的学生个性突出、意识清晰,体育院校的德育工作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德知、德行”统一,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能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潘越


   参考文献 

  [1] 黄立峰.试论大学生德育的有效内化机制[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34):65-66. 

  [2]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 陶行知年谱稿[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 赵祥林,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上一篇:知行合一 在教研教改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下一篇:坚持“四个引领” 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