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12 11:26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与人才保障,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大学生打架伤人事件、道德沦丧、良知丧失事件不绝于耳,这让人们对当代大学生能否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而担忧。因此,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公德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策略已成为教育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1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其基本内涵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本文采用这一概念的界定作为问卷设计的基础,提出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面向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本科生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


  1.1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艺术生对社会公德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做出符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并抵制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可以说艺术生的整体社会公德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但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艺术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1知行脱节


  道德教育包含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其中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保障;行是关键。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把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在对艺术生进行调查时却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公德有明确的认知,有较强的公德意识,但在行为上却存在一定的反差。如:在被问及“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遵守,你是否赞同?”表示赞同的虽然占95%,但对“公交车上,你会主动给无座的老人让座吗?”27.3%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让座,42.6%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仅有30.1%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社会公德以及相关道德规范学生有明确的认知,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道德规范还停留在知的阶段,没有真正外化于行。


  1.1.2正义感和责任心欠缺


  正义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但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正义感与责任心大学生们的表现令人担忧。如:在问及“遇到老人倒地你会怎么做?”45%的学生选择“快速走开,这件事和我没关系”,36.8%的学生选择“犹豫不决,又想帮助老人,又怕惹来麻烦,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别人怎么做”,仅有18.2%的学生选择“想都不想,扶起来再说”。关于“在公共汽车汽车上,你看到一个小偷正在偷一个女士的钱包,你会怎么做?”40%的学生选择“装作没看见”,49.9%的学生选择“用眼神或动作示意被偷的女士”,10.1%的学生选择“挺身而出,当场抓住小偷”。由此可见,对于有可能让自己惹上麻烦或是伤害到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会保持事不关己的心态,正义感与责任心则无从谈起。


  1.1.3公共精神匮乏


  公共精神是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是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与道德素养,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养与社会风气的标准。调查中,大学生关于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如:在问及“你如何看待在建筑物或是墙壁上随意涂鸦的行为?”35.3%的学生表示这是一种艺术行为,能展现个人的风采;38.2%的学生表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墙壁上有各种痕迹很正常;26.5%的学生表示这种行为很不好,破坏了公共设施。由于此次调查对象为艺术生,大部分学生对涂鸦或涂鸦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感,可能会忽略了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但同时也反映出在某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个人的私欲而忽略公共精神与公共责任。对于“对破坏公物的人,你会怎样?”的问题,60%的学生选择“与己无关,不考虑”。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不仅是管好自己不做任何有背公德的事,他还有责任和义务去监督和制止其他有背公德的人或事。


  1.1.4法制观念淡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与法治建设的成败。但在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如:“当人行道上出现红灯,可一直没有车辆通过的时候,你会怎么做?”32%的学生选择“直接穿过去”,48%的学生选择“别人走我就走”,仅有20%的学生选择“等到绿灯再走”。对“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的问题,仅有56%的学生表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坚决抵制。


  1.2原因分析


  1.2.1艺术生独有的个性特点所致


  高校艺术生大都个性鲜明、注重自我,缺乏團结精神与集体意识,对制度纪律有抵触情绪;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对于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文化素养不够重视;注重专业发展,忽视文化基础,既影响了其对艺术的深层次理解,又阻碍其文化素养与内涵的提升。总之,大部分艺术生在校期间,热衷于自己毕生所追求的艺术事业,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意识都很淡薄。


  1.2.2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对于价值观仍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面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冲击,难免会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导致其对“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的轻视与摒弃。此外,随着“扶老人”话题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波,公众在悄然间已变得谈之色变、疑心重重,从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对于这种本应不假思索立即扶起的行为,开始变得顾虑重重。在这种敏感、焦虑化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和行为的扭曲变形。


  1.2.3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教育功能上讲,家庭教育应主要是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大部分家庭却把目标定位在成才教育上,把孩子的智育、升入重点学校等目标放在第一位,甚至做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标。因此,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造成了家庭德育的缺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1.2.4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单一


  学校本应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可纵观各高校,对于道德教育往往只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试图通过开设1-2门思想政治课程,完成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殊不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只停留在德育过程“知”的阶段,并极有可能是一种被动灌输的“知”。尤其对于艺术生来说,对待传统课堂本身就有一种抵触行为,他们认为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灌输会禁锢他们的思想,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思想政治课更会被当成“上与不上没有分别的课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并逐步提高的过程,仅凭单一的模式、短暂的过程是无法取得实效的。


  2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2.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报刊等传播工具,加强舆论的宣传与引导,大力提倡“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理念,积极宣传与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2修正错位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应把学生的品德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到首位,修正错位的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树立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上进心比进步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观念。此外,家长要时刻注重自身言行,遵守社会公德,做孩子学习与模仿的好榜样。


  2.3完善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远影响,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可制作社会公德宣传画册和宣传片,通过校园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途径,营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还可通过社会公德主题辩论赛和系列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与认同。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展现公德榜样人物风采,传递正能量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2)结合艺术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公德教育活动。对于艺术生要尊重其个性发展,把公德意识培养融入到其专业发展之中,在日常生活、学习考试、专业实践、择业就业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如,可通过开展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大赛、歌唱比赛、摄影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用画笔、刻刀、相机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公德小事,在展现专业能力的同时加深其社会公德的理解。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作为祖国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先成为有道德人,做一个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有资格作为接班人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号


  [2]郭洪亮.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J].学习月刊,2015(3).


  作者:纪宝刚

上一篇:民办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行动研究

下一篇: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应用探析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