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6-10-31 10:4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下简称“五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仅靠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使大学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时,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学会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理性认识社会现状的“实然”和“应然”层面的关系,最终学会用理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教学环节几个方面人手。


一、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辩证因子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的“五观”教育均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无法按照一种客观理性逻辑推导出一种“必然”“必须”的结果。由于价值判断会受个体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个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这一判断,有可能会内化为个体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等问题的依据或标准。标准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只有随着个体的知识、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才可能进一步的调整。但也有可能固化为个体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一成不变。基于对价值判断问题的此种认识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展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显得尤为迫切。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辩证因子,是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其理论知识时刻照耀现实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应然”的面貌,然而现实世界和理论并不能总是相吻合、一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凸显矛盾,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辩证因子。激活这些辩证基因,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最佳路径。以道德观教育为例,道德不是人与生具有的属性,而是在后天成长的社会中逐渐习得的属性。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学习过道德认知。这种道德认知能否被道德主体接收和内化,取决于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对其的检验,认知和实践相一致,这种认知就会被大学生消化、吸收最终内化。认知和实践不一致,大学生产生的困惑和疑虑,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运用辩证思维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解释实践表象所掩盖的真相,认识道德实践所应有的面貌。这样就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当今社会的道德现象,厘清道德现象背后应有的道德表现;确立自己辨别善恶、美丑、荣辱等的判断标准。


二、基于受教育者的现状,展开辩证思维培养


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使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4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是在食堂、宿舍,甚至是教室也出现了不少的“低头族”。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大学生可以投己所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页面,不断刷新和浏览相关内容。然而面对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资源,大学生要从这些信息和资源中获取对自己有用而真实的信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思维方法,否则就很有可能淹没在大数据中,却无法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奴隶”。


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其辩证思维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证思维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大学生以往学习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背景、人生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水平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评判时,经常会出现理论与现实的背离。大学生就必须直接面对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大学生思维中存在的辩证基因。我们不能预设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自发形成辩证思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知识点为线索,缜密揭示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是如何构建、积淀和筛选的,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内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性,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图式,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辩证思维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贝西切斯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辩证思维较好的仅占总数的22%;处于从形式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之中的,约占44%,这部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尚处在自发的、不完全的状态;其余34%仅仅是偶然性地运用了少数的辩证图式。可见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自发和无意识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大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系统的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就可能逐渐习得。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利于唤醒学生辩证思维的动机和需要。例如课前设置“新闻我来评”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并对新闻进行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置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并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选取教学案例,使大学生对事件的注意过程可以得以保持和生成内化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学会以一个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展开对新闻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系统学习知识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评,学生的新闻播报栏目越来越有声有色,从公交车让座问题到对中日关系中钓鱼岛问题的自我认识。有时新闻播报结束,响起一片掌声,既是对播报同学的支持,也是对自我知识学习的认可。


(二)热点切合,问题探究,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结合热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有效的思考。一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把媒体报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放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综合把握问题产生的归因。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问题产生时的种种因素进行归纳,它是一个从具体事例归纳出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同时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演绎问题本应具有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历史和逻辑并不是总相一致的。逐步学会把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相结合,认识到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生活中偶然事件的关系。正是通过对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解决理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的问题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问题是相一致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热点问题的选取和使用时必须坚持做到:一是选择的热点问题是能反映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二是案例必须确实是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课前“新闻我来评”的教学环节中,很容易捕捉到大学生所关注到的热点问题。三是使用案例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有了明确的有求和任务,学生的思维方法才会得到系统的训练。通过思维方法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会逐步提升。例如:道德观教学内容中选取典型案例——“北京大妈讹人事件”进行分析。这一事件正好发生在社会公德教学内容学习之后,讲述新闻的同学,情绪非常激动,义愤填膺,听新闻的同学感同身受。这是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事件的一个非常好的切人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就此问题布置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了解案例的来龙去脉;调査近几年类似事件的报道数量;查阅国外有无此类数据的报道;分析此类事件为何会广受关注;生活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重复出现。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找到了“彭宇”案发生时,社会上对于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调查案例及社会当时的反映时,同时也在思考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会一再出现。有的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还原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同时对栏目中关于看到此新闻时腾讯网所做的调查,以及提到老人摔到时,个人所产生的联想的调查。对于调查结果,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有的学生对此次事件提出的质疑是:第一个爆料人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想鞭挞丑恶,还是想弘扬正义,抑或只是想博人眼球?学生提倡在所谓“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每个人发布消息时,能认真对待,澄清事实真相,不要被双眼蒙蔽。面对扑面而来的消息要学会冷处理,热分析,尽量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建立在公正和客观的基础上。从案例中挖掘出了职业道德的内容,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人,至少应尊重事实,报道事实,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承担如何避免此类事件重复出现这一任务的同学,认真翻阅收集资料,针对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个人因素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提出防止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一是新闻发布者应进行事件核实,不能进行虚假发布。二是转发人应冷静对待此类事件,不能盲目转发,从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国家要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此类事件的反复出现等。到这个任务的完成,学生通过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些任务的完成是在课外进行,课上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学生査阅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料和提升自己对社会此类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准确的点评和引导。从此问题的解决中,可以发现问题只有和大学生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才有可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正如拉兹洛所说:“如果人们接受的信息大多与他们的生活和境况无关,他们就会被引人歧途或对之无动于衷。他们的反应将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中肯的。”


(三)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反映问题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布置问题的任务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言:“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的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事物的表象中分辨出真、善、美。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真、善、美,即培养学生的理性道德。大学生在理性道德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乎社会标准的行为,选择合理的行为,并提高践行此种行为的能力,才使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失为达到大学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永兵(新疆石河子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情境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运用及思考

下一篇:探讨“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现状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