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中文系课堂外国文学教学之中的比较方法的

发布时间:2015-12-15 10:51

摘 要:本文试图针对中文系外国文学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比较方法进行教学创新,通过中英两者语言的比较,历史纵向比较,中西文化横向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外国文学课堂,开阔视野,灵活掌握知识。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教学改革;比较方法

      在中文系课堂上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接触的都是汉语翻译的文学作品。而因为翻译作品的存在,中文系的学生很难接触到外国文学原著,这显然不利与学生的真正接触理解英语世界的文学作品。这是在外国文学课程设置上的一大问题。
      第一,学生一方面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四级六级的备考上,认为学习英语是苦差事。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薄弱,中文系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读原著对学生压力较大。
      第二,英语进入课堂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外国文学。为了避免将外国文学课变成了英语课,如何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引导学生喜欢外国文学就变成一大难题。
      以上提及是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课堂上遇见的三大难题。教学改革面对的是如许的两难境地。应该如何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将比较的方法引入外国文学课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很好实践教学方法。为此,作者就教学之中实践做法列举如下。
      第三, 联系外国文学作品,适当提供当代优秀外语电影进行比较赏析。
      在外国文学课堂上,面对中文系的大学生,教师会系统讲述外国文学史的变迁过程。而学生面对的文学作品本身与所处时代相隔很远,而且教学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进行的。如何吸引学生走进文学作品里面,进而理解文化精神就变得很难以把握了。我想,运用适当的迁移法,介绍一些当代西方优秀新颖的电影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人物形象。传统的根据西方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因为限于题材和时代,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笔者选择一些既生动幽默又不乏深度的影片来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观看影片后,要求学生识记,理解,背诵影片之中的经典台词。而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电影之中的人物分析,联系文学作品之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讲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给学生观看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然后,让学生比较堂吉诃德与《肖申克救赎》的主人公安迪之间的异同。最后老师点评,指出两者都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行为荒诞显得很可笑,但是他为追求理想而坚持不懈,行动不断的勇气是最伟大的西方精神。安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堂吉诃德”,他对希望,自由,生命的渴望永不枯竭,是西方文化的精神精髓所在。最后,老师列出《肖申克救赎》里面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背诵之中体会到英语的文字魅力,例如:
      1.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2.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可是我只是想我的朋友了。 
      第四,介绍西方文化常识,并以当代历史文化背景为主做一些古今对比,试图以西方当代文化(主要以美国文化为主)来分析西方的历史文化。
      18世纪文学中,歌德的《浮士德》是重要的作品,而怎样理解浮士德也是难点所在。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知识阶层奋斗的精神历程。而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把握浮士德精神呢?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传》。然后老师分析阿甘的形象:阿甘是个智障儿,却能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凭着直觉不停奔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他跑过了沮丧绝望背叛。奔跑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阿甘是美国人的典型,他见证了了美国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他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越战前线,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中美建交新纪元的乒乓球赛;他甚至是猫王的老师。可以说这是一部现代美国的史诗。
      通过分析,阿甘身上美国文化坚持不懈,不断追寻的精神无疑是与《浮士德》里的主人公不断否定超越的灵魂是内在契合的。通过比较俩个人物的形象都能发现其一脉相承的特质。
      第五,适当的提供中西比较视野去讲述外国文学作品。中西比较视野是比较文学的一大特点。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明确提出中西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视野。 笔者在教学之中试图通过中西比较视野进行比较分析,从文化的差异,文学传统的区别阐释西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与西方文化的内在价值。比如在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以爱情为主题,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里面文学艺术是如何描写爱情的。比较《诗经•蒹葭》与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不同爱情追求。最后总结出,中国的爱情也有悲剧色彩,但这种悲剧更多是在保留自我的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悲感。西方文化是一种强调对抗,进取的文化,会以一种激烈的方式来抗争,求真。 而在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的时候,通过比较就展示出西方人的爱情观核心——抗争与自由。
      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视角和时空界限,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效果,教师引进比较的视野和方法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生动灵活把握所学知识。笔者认为这是一条值得实践的教学之路。

      作者简介:覃健;工作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职称:助教;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文学人类学。

上一篇: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探讨

下一篇:韩国语阅读在韩国语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