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论爱国主义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3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爱国主义教育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文化心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行为。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首先,和谐社会应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谐社会必须使人们能够过小康,至少是温饱的生活。其次,和谐社会还必须有真正的、高度的政治文明。第三,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多样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动上的热爱及其实践”。首先: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他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依赖和认同。其次: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作为一种人生价值准则,它提倡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倡导报效祖国,为社会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第三: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爱国情感的社会实践行为,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意识的落脚点,是否把爱国主义情感、意识落实在行动上,是爱国主义者自我衡量和社会检验的外在尺度。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使其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其功能是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作用,它主要表现为:增强凝聚力、鼓舞力、内驱力和桥梁作用四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增强民族内驱力的功能。对于爱国的主体而言,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一个人对祖国热爱的越深,越坚定,他的爱国内驱力就越坚强,越持久。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内驱力不断增强,旺盛的生命力会不断促使这个民族的创新,促进这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面光辉旗帜”这是江泽民对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高度概括。爱国主义作为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把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使祖国日益强盛。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培养了中华民族个体把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联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特别是由于我国一部分地区还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一国两制”,因而不可能要求那里的人去拥护社会主义。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促使爱国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强大动力,一切忠诚的,彻底的爱国主义者,必然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归宿。
  
  三、爱国主义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理想目标,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爱国主义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文化心理。“和谐”是不同要素构成的事物在运动中相辅相成的均衡状态。“和谐”是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我们讲“和谐”必须承认差异性,尊重差别性;“和谐”是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要求我们承认对立性,倡导同一性。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其中情感是基础,是人们对自己定居的乡土心理上的依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对祖国的自信心上生发出博大的胸怀,这种既宽阔又聚合的胸怀、思维、事业都有利于人们对自身行为、观念的情感式引深,有利于情感式引深的趋向统一,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了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其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爱国主义的内核是意识,是由人们的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上升的对祖国命运关心的价值意识,并由此滋生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就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行为。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意识的落脚点,是否把爱国主义情感、意识落实在行为上,是爱国主义者自我衡量和社会检验的外在尺度。
  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国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的基本指导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总体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爱国主义行为具体化,爱国主义融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之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在道德规范上把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认识到祖国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保证,就是要求人们在政治信念上把爱国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并通过科学态度表现出来,用爱国去统一、协调自己的行为方向,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了共同行为的向心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杨生博.中外爱国主义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析数字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

下一篇:浅析 安全教育 动画创作教学的整体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