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赏识教育提升教学的幸福感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8
【摘要】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重视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不要总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自甘沉沦。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及实际出发,尝试探讨赏识教育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关键词】幸福愉快赏识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及对人全面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很多学校都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赏识教育是一种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方法。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其精髓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从而取得成功。因此,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与老师学问的高低成正比,也不关乎学生素质的高低,关键是方法与态度。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只要方法与态度得当、适宜,教育就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情。赏识教育能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的幸福感,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心态阳光,以学会友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要的一条,就是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以学会友,向学生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名老师,肯定知道孔圣人话语的意蕴。
许多老师虽然非常明白孔老先生话语的深刻寓意,也非常乐意向他人学习。然而,如果要让他们向学生学习,他们就会不以为然,至少面子上过不去。许多人宁愿一个人关门闭户地啃书本,也决不肯放下架子去向学生学习。这样势必导致师生之间心理的差距越拉越大,相互沟通起来很困难,知识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到了谁也不服谁的程度。而学生往往会用比较嘲讽的方式来揶揄、调侃老师的所谓面子与清高。如有个学生就专门拿了几个网络词语问老师:“烎、囧、槑、玊、奣、嘦、勥、巭、嫑、恏、兲、氼、忈、炛这几个字怎么读?”很多老师看到这些字之后都不会立即读出来,有的甚至会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很少用到这些字,而孩子们则因为喜欢网络,所以经常与这些字打交道。如果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互动,虚心向学生请教,那么老师一样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的知识与技能。
作为老师,其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说凡是老师讲的就是权威,老师讲的就全对,学生就必须听从老师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将师生关系理解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将学生当成朋友来看待。”中国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曾与他的弟子“坐而言志”。
孔子曾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得意门生谈自己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他去治理,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的理想是治理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用三年光景,就可以使老百姓人人富足。公西华则希望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做一个小司仪。曾晳与子路三人理想完全不同,他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暮春时节,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的美好和谐景象。
四人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尤其是孔子的点评,平实、虚心、谦和,积极引导,即使学生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也不批评、讽刺,他不强求学生都要有共同的、远大的理想,反而特别欣赏曾晳的理想。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尊重、赏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做朋友的教育理念。从这个例子及孔子的其他教育言论来看,孔子特别好学,也特别喜欢向别人学习。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等言论,不都体现了作为一代圣人的孔子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的思想境界和阳光心态吗?有了阳光的心态,师生双边的互动就会更加活跃,交流也就会自然真诚、真挚,教学质量也会相应地提高。
然而,讲到跟学生交朋友,很多人都认为,老师跟学生交朋友——庸俗。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确实,古人说得很对,老师应该得到学生的尊重。可前提是,凡尊重应该是发乎心,现乎情,老师要像个老师的样子,应该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品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向学生传授道理、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老师的职责与义务。如果一个老师不能起到表率作用,无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品德、知识与技能,更不理会学生学会与否,又怎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呢?
因此,转变教学观念,积极、乐观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教学当成一项交友、求知的双赢活动,以阳光、友爱的心态关心、热爱学生,像和煦的春风温暖、爱护、体贴、关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和相待,以生为本,以学会友,共同进步,将会是我们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心态阳光,关爱学生,教学就一定是件让人感到非常幸福、愉快的事情。
二科学引导,诲人不倦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这句话,很多人都能理解,但并不深刻。加里宁曾谈到:“教员们往往不大注意教育工作,其实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们的性格和道德方面极有重大意义。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由此可以看出,加里宁强调教师对学生性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教师完全有义务,像工程师一样担负起“塑造”学生品德及人格的责任,特别强调这种责任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受教对象是抽象而又多变的学生的“心灵”。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
怎样科学引导并帮助学生明白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圣人时期就已经非常懂得“导”与“教”的关系了。
科学地引导,适时地点拨,让学生在求知、索知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探求领悟到学习的意义与真谛,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诲人不倦是老师的职责。当然,作为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肯定比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直面。但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比较偏弱,但他们来职业学校学习,一样是带着兴趣、充满期待的,他们在某些专业方面可能兴趣浓厚,潜力巨大。如果老师教导有方、科学引导,让他们对专业、技能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一定会很“乖”的。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虚心学习、技能过硬、吃苦耐劳、服从安排的优势,让他们比大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待遇比研究生高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诲人不倦就是要求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对待学生的学习就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负责。“爱生如子,待生如亲”,如果老师能够以诚待生,将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作为鞭策自己工作的一种方式,将学生学有所得作为检验自己工作成效的一项目标,那么“教”与“学”都会是一种享受,会让师生双方都感到幸福与愉悦。
三共享快乐,师生双赢
在学生面前,许多老师的性格都比较内敛,对于让自己感到高兴、快乐的事情,总是不形于色,以免让人产生“不知天高地厚”、“轻佻”之类的误会。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感到快乐应完全表现出来,应该让自己的快乐情绪感染学生,学会与学生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笔者在上课的时候,就一直坚持“快乐教学,幸福人生”的教学理念,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寻找与收获的。有首歌唱得好:“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快快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快快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快快挤挤眼儿。”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半点幸福的感觉呢?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幸福随时都会出现,如学生的一声问候,学生的一声谢谢,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我们随时都在享受幸福,可为什么老师们就感觉不到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生怕一与学生同欢乐、共幸福,就会觉得没面子、没威信。有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与学生纵声大笑、共享快乐会有失体面,会搅乱课堂秩序,甚至可能会造成无法控制课堂、无法训示学生的局面。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早已将教学当成了一种负担与累赘,根本不可能将教学当成一种享受,也感觉不到幸福。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经常宣扬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教育理念,一直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代的社会,我们的某些传统教育方法确实应该改变了。老师不应该总是将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严厉苛求,而应该与时俱进,改变教育方法、赏识学生、学会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块探讨最佳教学方法与途径。

留学记者钟丽思在《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中,就讲到她的教授在上课的时候将屁股放到讲桌上,我们的学生看了之后都觉得好笑,因为我们的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试过。而在国外,因为一直实行开放式、互动式、探讨式的教学模式,早已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无拘无束、相互切磋的教学氛围。老师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学生也可以随意地向老师提问,完全没有我们传统教学所说的“严厉、批评”的情景出现。在国外的课堂上,老师会因生所需而施教,教得非常轻松;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彼此之间不存在强制要求与强迫学习,完全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注:我国最早的教学模式也是开放式、交流式的。春秋战国时期,君与臣之间都是坐而论道的,所以我们今天能够从书本里看到孔子与弟子坐而言志的教育场景,很是羡慕。只可惜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等级观念越来越强烈,才使得我们的教育也披上了等级的色彩,且沉疴难愈)。我们应该加以适当的学习与吸收。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你有一份快乐,我有一份快乐,我们相互交换,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份快乐。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教师将正确的思想、知识、理念及学习的乐趣与学生分享,学生如果能够从老师的讲课中学到知识,体会到乐趣,学会待人处事那不就说明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了吗?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教学就是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欣赏的过程体验,它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分享成果,意味着分享快乐与幸福。一堂课下来,如果师生之间没有一次会心或者轻松的微笑,就意味着教师教法失败,意味着学生被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我们经常讲要快乐学习,就是要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舒舒服服地体会到获取知识真谛的快感。每种教学活动都应该让学生感染到老师爱生如子、孜孜育人的拳拳之意,如沐春风。它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盛宴。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构建一种充满民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
现代的学生,他们的情绪是愉快的,思想是鲜活的,热情是高亢的。他们热爱生活、善于思考,他们能够快速、全面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他们不喜欢老师居高临下的讲课风格,他们希望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学习气氛;他们不喜欢老师无视学生存在的“满堂灌”,他们喜欢“跳一跳,摘果子”的引导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宽容学生的“异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采取积极鼓励、大力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赏识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发现、创新,激发其灵感,挖掘其潜能,张扬其个性。假以时日,定会让他们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驰骋于思想的广阔原野,尽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幸福。那么,学习质量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媒介告诉我们,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是一项收获幸福与快乐的自主活动。任何课本上的知识都极有可能已经被学生了解、掌握了,做老师的不能再以“一本教材谋生存,一套教法走天下”来被动地开展教学工作了。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知识结构,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提升自己的专业与技能。学会赏识,学会相互学习,学会与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才能与个性的空间,将快乐学习、幸福求知贯穿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许不再需要老师们花费太多的时间,也许不再需要老师们劳神伤筋的查找,也许不再需要老师们口干舌燥、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的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创业成才。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
[2]ms斯特娜.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
[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5
[4]〔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肖咏捷、张超美译)[m].天津:天津社科院,2010.7
[5]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8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教育应以 情 开路 以 爱 服人

下一篇:以人为本 以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