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人民参与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06 03:14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本届政府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人民参与的教育。教育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很长时间内,我们更重视教育的“国计”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民生”性,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关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而较少考虑到教育对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尽管个人利益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比如国强则民富,但这二者的利益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一样都有阶段性,例如,“精英教育”对国家的某一发展时期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某些个体则可能因为“精英教育”而利益受损。如何协调“国计”与“民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令国人欣慰的是,在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的今天,我国已深刻认识到“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让人民满意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的解放”的必然结果。


  关注民生,政府就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人民自然要参与政策的制定。现代社会中,国家的教育制度“代言”了民众的整体需求,要想这种“代言”切实有效,政府就要倾听民意,民众就需要通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来伸张权益。民意的畅通表达不仅可以让民众的权益最大限度地被予以保障,同时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碰撞,也有利于让民众明确自己的权利边界,更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一个能使不同阶层的民众都能有效伸张自己权益的沟通机制在民主社会尤为重要。政府提供怎样的平台让人民参与到教育制度的建设中来,这是需要社会各方努力探寻的。


  当前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迈出了令人振奋的步伐。有学者指出,“《规划纲要》公开讨论在中国当代教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打破了多年来闭门决策的模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采取了事先公示的方式,并提供了多种平台让民众参与《规划纲要》的制定。


  2008年8月29日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之后,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并没有急于起草《规划纲要》的内容,而是开展了广泛的调研。这次调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同类工作借鉴。


  一是调研方式多样。“重大战略专题调研、重大项目调研、各类社会调研、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这四种方式调动了不同群体的人员。2008年下半年,众多的专业人士参与了《规划纲要》制定的实地调研、访谈、座谈、研讨,一些教育研究院校、机构,甚至全体成员都通宵达旦地为《规划纲要》的制定献计献策。2009年年初,《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二是民众表达建议的渠道畅通。除教育部提供了网络发帖、电子邮件、普通信件等方式以供民众表达建议外,纸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积极介入,通过专题报道、官员采访、连线专家、征文等形式为民众表达建议意见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三是反馈及时。2009年伊始,教育部就《规划纲要》的制定举行了两次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调研情况,介绍意见收集组的工作程序,并公布了依据民众的建议调整后的调研重点问题。对于民众意见的及时反馈,有利于保护民众参与教育的热情。


  当然,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在“人民参与教育”上仍需进一步努力,这涉及到如何扩展、完善听取民意的制度(例如引入听证会),如何吸纳不同的意见建议等。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府是能够顺应民意的政府,要想顺应民意首先就是要听取民意,期望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能够成为人民参与教育的典范。作者:几希,本文来自《人民教育》杂志

上一篇: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公安教育立法的探索与发展

下一篇:《今日中学生》,我们都是你的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