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16-05-27 13:49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课的普及,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已成为凸现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古人云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信息技术,尤其网络,以其开放性、全球性、时空的精神化、社会的虚拟化等特征对传统教育有着强烈的冲击。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学业发展乃至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提及信息技术课,学生们都喜欢说 上机,学生学起来很放松,老师教得似乎也很轻松,使用电脑时也突出了一个——上网听歌、聊天、玩游戏……老师们在教会学生操作后,往往就放任学生上网、玩游戏。

 

而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如何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感悟反思,认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每个学期初,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告诉学生要听从指挥,规范操作;要养成习惯,正常关机,摆齐桌椅。通过这些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就可以让学生渐渐地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合作探究,弘扬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失落时仅仅借助计算机或网络解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教育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积极引导,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对于中学生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图片,播放一些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每次我在报纸、电视及网络上看到的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酿成的悲剧事例,我都会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让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应该让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发挥快捷便利的作用,是人在利用它而不能让它控制人。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网络的负面效应,如某些站点消极的思想、言过其实的话语、不负责任的言论、耸人听闻的新闻,网上聊天室内鱼龙混杂,语言不文明等,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努力探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内容、手段和途径,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

 

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作者:尹爱旭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65

上一篇:享用一生的教育

下一篇: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