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6 09:33

摘要: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必修学科,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进行改革, 就需要通过合理定位教学目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有效采用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条件等方法,使师范教育学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学。

关键词:师范教育 课程优化

  
  教育学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为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但在应用型高校中,师范生打算从事教育工作的愿望并不强烈,自然不重视教育学课程。不少教师也缺少积极探究精神,容易受到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的的预设不够合理
  很多教师缺乏对教育学教学目的的正确认识,致使教学步入理论的误区,着重教育基本理论、规律的讲授,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有的老师过于注重实际层面的训练,不顾教育理论知识的养成,更忽略了学生情感层次的培养,没能考虑应用型模式下的教学目的定位。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够恰当
  当前,公共教育学基本沿用教育概论、教学理论、德育原理和学校管理四大块的内容体系。传统的内容体系抽象概念原理过多,容易与学生就业意向相脱离,距离学生实际需求甚远,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
  时下,教育学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解为主,穿插教学案例,看重书本知识,常常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基本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学习过程大体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考试结束后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忘记得差不多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很难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条件的构成不够充分
  公共教育学一般为54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只有36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完全融会贯通很难实现,教学条件基本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状态,学校引入多媒体,结果却是“黑板搬家”。加之大班上课,少则70人,多则100人以上,如此条件下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教育学课程优化的对策思考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的
  教育学作为教育类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初步掌握基本的教育技能。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稳固专业思想,培养一定的职业责任感。
  从这个目的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道德层面努力培养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职业道德感,不仅教会他们如何教育学生,也要学会如何进行职场培训。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非让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更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内容理解得越是深刻的教师,越能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乐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紧密联系学生未来择业方向,考虑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状况,避免脱离学生实际需要。
  (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基本是灌输,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树立“教师少说少做,学生多说多做”的良好观念。
 1.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不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认真思考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老师平时多注意收集国内外经典的教育案例,关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讨论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正是理想的教学结果。
  2.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表演的舞台
  教学本身不能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层面,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锻炼好自己的“嘴皮子”功夫。可以腾出每节课的前5分钟留给学生,或者对上次的教学内容做个概要的总结,或者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演讲,形式不限,台下的同学可以向台上的同学问难,在交锋中激发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进行教育实践锻炼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中小学见习,组织学生到教育第一线听课、评课,做课外辅导员。邀请第一线的老师做讲座,加强与第一线老师的紧密联系,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让学生感到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不断完善教学条件
  在上课人数无法改变的前提下

,学校通过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教师独力制作教学课件,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加上老师的一张嘴”的模式,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视的具体形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小结
  总之,应用型高校教育学要走出困境,找到出路,迎接光明,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光靠单方面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学生要积极进取,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业务学习,使得公共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学。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教育研究,1998(9).
  [5]吴文刚.高师公共教育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6]万明春.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学科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8(3).
  [7]赵正铭.教育学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8]方元山.公共教育学教育实践的探索[j].教育评论,1997(4).
  [9]王道俊,王坤庆.面向21世纪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10]周彬.论“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9(4).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论怎样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创新教育

下一篇:谈直接教学法与间接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