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道德观的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15-11-23 10:40

摘 要:大学生道德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民族的未来,为了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大学生当前道德状况进行探讨,并分别从教育者和学生的角度提出培养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培养

      道德作为行为主体自觉自愿的品质,是通过行为者个体与自身以外的社会关系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我们应该给大学生一个全面、辩证的评判标准,以此来监督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实践中促进自己的道德行为。
  一、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大多数正处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第3和第4阶段,即道德习俗水平。这个时期的道德标准存在于扮演好的或正确的角色中,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道德发展仍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道德水平影响着个体对婚姻、择业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根据河北大学对全国部分综合性高校学生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恋爱观、诚信意识、公德意识、以及等的调查
  1、注重个人价值,倾向实用主义。在“大学生的信仰情况调查”中,66.1%的大学生选择“实用主义”;在“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调查”中,选择“事业成功”的占64.5%,而贡献国家的只占到7.3%。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工作条件好和能发挥才干",比例高达46.3%,其次是“经济收入高”(23.4%)和“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相形之下,选择“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只有1.0%。
  2、追求美好爱情,但性观念较为开放。在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调查中,选择“追求美好的爱情”和“选择人生伴侣”的学生分别占到35.7%和21.7%。在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的调查中,有72.7%的大学生持宽容和认可的态度,甚至对婚外情现象不表示反对的占到一半以上。
3、向往理想人格,助人意识较强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比较赞同,表现出了较强的助人意识,数据显示,对陈列的传统理想人格的认识方面,约97%以上的学生持赞同态度。
  4、道德意识较强,道德行为尚有差距。
  许多大学生把“诚信”等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理想层面的追求,79%的学生要求自己“言出必行、决不食言”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把诚信作为“视情况而定”的行为。例如,多数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等行为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22.7%的学生认为作弊"十分正常,自己也偶尔操作",还有33.7%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项保护自己的能力"。
  三、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相信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潜能,相信学生道德发展的可能性。不仅教育者要心怀这种信心,而且要将这信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限发展的可能,从而觉醒自我约束与提升的意识,树立道德培养的主体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内化道德规范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对大学生来说,知识的积累为认知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但是,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相对贫乏容易导致学生判断是非时容易出现偏激或错误。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有重大事件或关系学生切身利益事件发生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例如,我们强调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面对冲击而来的西方拜金主义,我们就要提醒学生对两者进行理性的分析,把经济只是当作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提倡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再有,有的大学生不清楚学术规范,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不加标注,这种看似不道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认知来纠正。总之,道德认知的培养,不是教育者想当然的空洞说教,而是想学生之所想,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资源。
  2、模拟情感促进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对他人情感的理解是道德产生的直接动机,因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是唤起道德意识的前提条件。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使学生更多的关注他人情感。例如通过电影赏析,文学作品评析、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扮演等增进对不同人物角色的理解。在揣摩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感,也投射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时候,由爱己到爱人。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力
  在思想上,教育者可以传授给学生优秀文化精髓,讲解鼓舞人心的谚语、典故,让学生在心中树立一种形象或坚定一种信念,以此来自我激励,将道德行为持续下来。在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心怀感恩是培养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根本。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决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的体现,一种追求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在心理上,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或社团活动时教给学生自我暗示、减压放松等小技巧,帮助学生减轻焦虑、疲劳。在实践中,应当以"社会需要,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三结合为原则,精心设计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瑜,刘涛雄.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2]王世民,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9,(2)
  [3]姜牧人,关于高校德育环境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上一篇:三生融合 以学定教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