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我国英语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对华传播的重要窗口。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元素的严重缺失,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处于失衡状态。西方文化的过度输入不仅会影响学生参与中西文化双向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改变中国学生的传统民族观念,从而危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调整中西文化比例,适当增加中国元素的含量,以求二者间的平衡与对等。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习得;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平衡与对等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apir(2002)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代表,带着国际语言的通行证,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向着东方古老国度长驱直人,一路卷着“英语热”的狂潮,源源不断地将西方文化输送到了中国,并以语言所特有的穿透力给中国的民族语言与文化注入了异族成份。
  如今,英语及其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汉语语言的使用及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带来重大变革。今天的中国人,可以身着西式服装,手捧代表爱情的玫瑰,在情人节(saintvalentine’sday)的派对(pany)上向情侣表达爱意。
  在亲朋好友的生日宴会上,人们吃着具有西方色彩的西式蛋糕,唱着西方传统的生日歌(happybirth—daytoyou),没有了寿桃、寿糕和寿面,看不出一丝中国式生日的痕迹。更令中国古人难以预料的是,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红白喜事”风俗,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已今非昔比,面目全非。WwW.lw881.com人们已不再遵循红与白的界律,而纷纷效仿西式婚丧嫁娶的风俗。可见,西方文化的入侵已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将面临极大危险,甚至有被完全异化的可能。当然,造成这一危险局面的因素很多,而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作为“英语热”狂潮的弄潮儿——大学英语教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亲西方"文化现象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英语语言技能习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平台。现阶段,我国各大专院校针对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虽然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语言习得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参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但课程中充斥着大量反映西方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各类语言材料,而与中国有关,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料可谓凤毛麟角。不仅如此,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宣传介绍。杨杰瑛(2003)在其《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人》,就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提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林汝昌先生(1996)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提出文化导人分三层推进的文化教学思想:(1)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重点是导人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2)较为系统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每篇课文或每册书的内容,归纳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内容的文化框架;(3)导人更为广泛的文化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形式。可见,为了全面准确获取英语语言技能,我国英语界已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导人提到了极高的意识日程,并在研究与教学中付诸实践,这在无形中为英语语言传播西方文化又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使得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
  当然,语言与文化互为一体,相辅相成。英语教学不可能游离于文化之外,2004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后文简称《课程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说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如果只放在以单一西方文化构建的语境中进行,那么,根据文化迁移理论(陈莉萍,2001),中国大学生的本族文化特质将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与同化,并在英语学习实践中趋附“亲西方”的文化倾向。
  “亲西方”的文化倾向对中国大学生传统民族价值观的培养十分不利。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当我们看到指代中国航天员的英语词汇“taikonaut”出现在西方媒体时,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当听到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英语报导时,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然而,这些有关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语言资料在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中严重缺失,致使积压在中国学生心底的传统文化沉积和火热爱国热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无从展示和表达而表现出异常压抑与郁闷。当看到《新编大学英语》(第四册)中由美国球星卡尔-马龙(karlma—lone)描写的文章athletesshouldberolemodels时,对其中所提及的令许多中国球迷耳熟能详的大牌球星,如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barkley)和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等,我们除了对其报以崇敬与羡慕外,一种本能的民族自豪感却在每一个中国读者的心底隐隐作痛。中国也不乏星级的体育明星,姚明、刘翔、李宁、邓亚萍等等,这些令中国人感到光荣的明星尽在眼前,关于他们的英语资料也唾手可得,可为什么在中国大学英语教材中却无从查找?一个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的普通美国球星所写的普通文章,在中国却被作为经典带人大学英语课堂,让中国大学生字斟句酌地拜读,品味美国人的光辉与荣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悲哀。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一方面,从事语言习得的中国大学生为数众多,可塑性强,对新思想新文化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广大在校大学生,身为国家栋梁之才,将来既是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也是引领中国主流文化的先行者,同时还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当这些未来的治国先锋站在国门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中一味追捧西方文化,而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无从谈及,这将是每个中国人所不愿期待的一幕。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亲西方”文化导向已给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民族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中西文化对等交流教学模式的建立
  根据《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即英语教学应最终服务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而文化交流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新编大学英语》(第4册,2005)前言所称:“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媒介,而且思想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因此,在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表达、传播本国文化的能力。”
  据此,在学生英语语言交际中,中西文化间应保持对等关系,即二者的含量及地位相等,如用数字表示,应是1:1的比例,而且这一平衡比例应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教材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程晓堂,2002)“教材是开展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什么样的教材最适合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如何编写科学适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课程要求》(2004),“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重要理论依据。据此,我国近年出版了大量关于英语专业和非专业的英语教材。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广大学生,目前各大专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包括《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全新版)等。如果从传授语言技能角度来看,这些无疑都是深受普遍欢迎的好教材。但从文化视角来看,上述教材普遍存在中西文化比例失调的严重问题。笔者对现行最具影响力的三套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所含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的比例非常小,参见下表:

  上表显示,三大英语教材中,中国元素的缺失情况相当严重,各类教材所承载的语言内容大都源自英美国家,体现的是西方文化,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中国大学生,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两个代表不同文化的教学主体在实践中相遇,并发生碰撞,由于教材中国元素的缺失,以及学生特殊成长阶段的可塑性心理,致使西方文化随同英语语言一起传输给中国大学生,随着学生语言技能的不断提高,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必将对学生的本族文化产生迁移作用,并对后者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为了保持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承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对等地位,大学英语教材应按相应比例增加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语言材料,正如费孝通(1997)所言:“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二)课堂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由于所用教材中国元素的严重缺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存在明显“亲西方”的不良现象。课文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词语讲解等无不围绕西方文化而进行。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只以传授目的语的语言技能为己任,缺乏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双向对等交际能力的文化意识,势必在课堂教学中陷入“一心只围西方转”的尴尬境地,并给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带来不良影响。为改变英语教师只顾目的语语言技能传授而不顾本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应按中西文化平衡比例调整和改造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相关知识补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关知识补充是各类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顾名思义,相关知识补充指的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额外知识。目前,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偏重语言技能的传授以及英语教材中的“亲西方”文化倾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补充或限于语言知识的增加,或限于文章作者生平简介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社会背景介绍。尤其是后两类的相关知识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英语教学的西方文化内容含量,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比例失衡情况更为严重。
  实际上,相关知识补充,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利用得当,是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例失调的一剂良药。针对大学英语教材中语言资料的西方化特征,任课教师可就文章主题、内容情节、历史背景、语言结构等,通过对比法、文化旁白和同化法等(杨杰瑛,2001),按一定比例,增加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知识,以求得课堂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比例平衡。
  2.中西角色交流.
  中西角色交流主要适用于由外籍英语教师执教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英语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来到中国执教,他们的到来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中国学生带来了地道、原版的英语语言,极大方便了中国学生的英语习得。另一方面,来自英美的外籍教师,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在教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向中国学生传播着西方文化。目前,由于教学双方文化意识的缺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是在单一文化语境中进行,致使外籍教师借助西式语言资料向中国学生传递来自西方的文化信息和基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
  为改变这一现状,由英美外籍教师执教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文化层面,按对等平衡原则组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其中,中西角色交流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一个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代表中西不同文化的教学双方,以语言技能实践方式进行现场文化交流与对话。假如课堂教学的主题是西方节日,那么外籍教师就可被视作了解西方节日的专家,中国学生便可通过课堂语言交流方式从其身上学习掌握有关西方节日的各种知识,而外籍教师也可把中国学生看作精通中国节日的专家学者,在课堂语言交际中向其了解中国节日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虽然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材料饱含西方文化特征,但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师生语言交际却涉及了浓郁的中国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国元素的不足,进而达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西文化的平衡与对等。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播着西方文化。如果不在英语教学各个环节植人中国元素加以抵制,中国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其内在的中国特质也将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向后者迁移,这对肩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以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为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纠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亲西方”现象,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提高中国元素的含量,调整中西文化的分配比例,最终实现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平衡与对等。

上一篇:论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效果

下一篇: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