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创造富有空间内涵的建筑:上海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09 15:50

  现象


  从事建筑创作算来已有不短的日子,和众多同行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数次面对业主对方案的海选过程。在很多项目中,让人捉襟见肘的创作周期与海选评比方式使设计师们不得不投入到无休止的效果图大战中,去努力创作能够让人“一见钟情”的建筑,从而激发了设计师出手作品貌不惊人誓不休的大无畏精神。久而久之,创作的心态不免浮躁起来,创作(特别是前期阶段)往往主动或被动地流于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建筑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空间的创造,创作的方向也变得迷茫起来,是否为建筑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就算成功?


  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空间是建筑的灵魂――赛维(BrunoZevi)。诚然,建筑的外观是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但绝大多数建筑作为人们行为活动的载体,空间的营造更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感受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说建筑的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我们创造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让使用者更好的使用和热爱空间的本身。


  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灰空间构成了丰富的建筑场所,相互之间的交织组合更是带给人们灵动变幻的空间体验。外部空间是建筑作为整体环境中的一员,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应答;内部空间能够有效组织人在其中的行为活动,优秀的空间设计使人在其中活动时得到赏心悦目的体验,感受建筑本身的情感;灰空间则是完美融合二者的有机体。一个建筑师的作品都是把若干个空间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完成的一些项目来看,有机会对项目做深层次空间创造的项目,的确在使用过程中更能承载我们设计时的期望从而坚定了我们”创造富有空间内涵的建筑“的设计信念。上海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工程从概念到完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实践


  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位于上海临港新校区的中心位置,总用地面积3.4万m2,总建筑面积4.6万m2,主体建筑高度40m,馆藏规模110万册,阅览座位近3000个,读者使用量为学生2万人,教师1500人,是一座开放式,多功能,复合型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


  本项目的完成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目前开馆的该中心其实是项目的第二次颠覆性设计。2005年8月正当校方按照原有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招标时,一个偶然的原因使项目突然又重新回到了方案投标竞选的原点。也正是这次反复过程,使我们得以对此项目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综合各方面的头脑风暴后,较为一致地确定了新的设计思想,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建筑空间的创造上,力求创造一个功能上高度综合,造型上简洁大气,内部空间灵动丰富,空间环境安静幽雅的作品。在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中,这些目标也得以逐步实现。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抓住了这个失而复得的机会。


  在创作初期,我们对此类建筑发展的趋势做了必要的研究,从中而得的启示一直指导着我们日后的设计工作。当前图书馆建筑逐步呈现出人性化、开放化,数字智能化等新趋势,进而对高校图书馆不断适应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完善的要求,同时也影响着建筑空间的创造,要求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开放性。


  1、人性化趋势


  关注人,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基本宗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是与“以书为本”的传统图书馆的本质区别。图书馆中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均以人为中心,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是图书馆的最大追求。良好的环境,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能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效应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效果。


  2、开放化趋势


  开放性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藏阅合一、便捷的检索和网络资源、咨询服务的阵营。“人本位”的管理模式,“模块化”的功能分区理念,强调了建筑设计中空间的通透性,模糊性、多样性、流动性,阅览层的灵活空间和剖面的整体空间设计及开放性内部空间带来了外部形态的变化,导致建筑表皮的通透性、均一性及形态的自由性。


  3、数字智能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图书馆到图文信息中心这种名称的变化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信息时代给建筑带来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使用,使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介质发生了变化。正如历史上从甲骨文到竹简文化,又发展到纸和印刷术一样,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使知识和信息不再局限于以纸为载体。磁介质的视听资料,光介质的微缩资料,电子读物以及多媒体文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种变化导致了图书馆组织模式,工作模式及服务模式等图书馆模式的变化,随之对建筑造型,细部设计及采光方式等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外部空间


  校园图书馆在位置和形态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它与整个校园中心区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和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并能充分尊重校园文脉和传统校园文化,是校园图书馆最外在的人性化设计。


  1、建筑与环境的呼应:多维度,全方位的整体构图


  建筑作为所处整体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态的个性往往取决于所处环境特征,而建筑形态则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阐述所处环境的特征与意义。在校园建筑群落中,图书馆往往是一个重要节点,统领着校园总体格局,在标识校园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在海事大学新校园的规划实施中,图文信息中心所处位置为三面临水的半岛状场地,位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是校园南侧主要景观轴线的重要对景,北侧为以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周边环境十分开阔。在地理位置上它是校园最为重要的视线聚集点,对整个校园形成统揽全景之势。因此本设计的造型要求满足全视角,多维度的观赏需要,力求以大气而简约的建筑形态来诠释其环境特征。


  在平面构图上,设计撷取了具有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非完全对称的布局;在空间设计上,则采用充分体现当代建筑的简洁流畅的建筑语言。方整的造型不仅与整个临港新城规划较为恰当地融合,同时又呼应了学校整体的建筑风格,满足了全方位的视觉构图,矩形的体块关系在空间多视角上显得既饱满有力,又有雕塑感。如同落于学校中心的一颗方印大气而颇具分量,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在总体规划中被寄予的形象期望相匹配。这是基地环境对本项目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校园中重要标志性建筑的自然选择。


  2、具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大气、沉稳的造型


  图文信息中心往往是一个校园的文化象征和特点的集中表现。在海亭大学这个强调海洋文化的校园里,我们更希望该中心能以独特的形式来打造出海洋文化的形象特点。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和渺渺无垠的感觉,而漂浮于海上的船只既是海洋运输的载体,也是人类与大海和谐共处的灵魂所在。在设计中,我们以整体的巨构来体现出海洋浩瀚、壮阔的大气之美,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下虚上实的手法,建筑下部源白海洋色彩的玻璃墙面与上部巨构的实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入“漂浮”的概念形象,跳出具象的“明喻设计手法”,对海洋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解读与演绎这种思想的表达更多地依赖于建筑语言的抽象意义,从而显得含蓄而富有内涵。


  如果说海事大学象征知识的海洋,那么该中心就是承载着知识、科技、文化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知识之舟。由校园中心轴上看去,含蓄、大气、沉稳的建筑形体犹如一艘泊于港湾的知识巨轮,满载着莘莘学子们即将启程远航,从而唤起学生心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为了烘托这种形象,在建筑用材上也加以强化,以突出主题效果。立面首层部分主要以玻璃墙面和青灰色石材为主上部形体采用暖色调的仿石面材,以实墙开窗为主,运用大尺度遮阳百页,排列连续统一。通过独特的光影效果和体量对比强调出建筑的雕塑感,庄重大气。


  室内空间


  1、功能分区合理有序,流线清晰明确


  建筑设计是通过平面与空间的组织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的,功能设计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前提,要求将各功能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合理有序。


  项目是一个功能高度综合的有机体包括阅览、藏书、自修、展览、会议、出版社、行政办公等功能。设计中将功能体系合并为三大模块,即读者活动区,内部功能区(包括行政办公业务用房等)以及教育学术交流区。在形体统一的前提下,将人流量大的借,阅、藏房间与人流量较小的办公。管理用房分为东西两区设置,保证了图书馆的流线清晰,明确。报告厅位于东南角,通过主入口门厅与目录大厅相连。在室内外空间组织上以连廊、回廊,情趣各异,开合有度的内院和中庭空间来联系不同的功能部分,使各功能区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保持了很好的联系。为阅读、学习、工作、交流、休闲提供良好的场所环境,满足了师生多层次交往的需求。


  2、富有内涵的室内空间:灵动而丰富,充满生机


  在简洁大气的外观形象之下,对室内空间的营造组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图书馆核心的阅览空间及环境设计中,我们充分关注空间的品质和阅读者的心理感受,注重交流场所的设置,从基本阅览行为到辅助行为发生的空间及环境设计都是以读者满意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设计中将中庭、内院、空中花园等“空”的元素嵌入到完整的实体空间中,从而将完整形体在内部划整为零,使建筑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变得丰富起来,或相邻,或对望、或共同簇拥通高的中庭空间,或环抱绿意盎然的空中庭院,实现了室内空间的步移景易。


  中庭共享空间是建筑中的主体,成为阅读场所围绕的中心,曲折富有变化的中庭空间很自然地将阅览划分为若干部分。设计中通过共享空间的高度变化,1.5层,2层、4层到6层高度,使空间具有了不同的属性,而相互的串接更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变化的空间感受。


  围合中庭的元素包括实体、回廊、通道,幕墙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介质,形成了空间边界丰富的虚实变化和对比关系。空间中主要交通元素的加入,有效地加强了师生在空间内部的参与度。


  3、景观性、开放的阅览场所:亲水、观水、引水


  图文信息中心三面临水,拥有难得的景观资源,因此设计中尽量发挥整体的景观效益,使读者在遨游书海的同时,可以领略丰富的自然景观。设计将主要的阅览区围绕共享大厅布置,灵活的平面形式,使身在各处都可以将水天山色尽收眼底。临水的阅览室面向水面层层迭落,使人在不同的高度都可以尽享整个校园美景。


  建筑室内外隐含着并行的两条虚实结合的亲水路线,读者可通过南侧主入口进入大厅,沿着缓和的台阶拾级而上,北侧室外湖景渐渐映入眼帘,进而来到敞亮的索引大厅,室内外空间在此得以完美沟通,带给人先抑后扬的空间体验,于室外也可通过入口西侧的台阶,穿过架空平台,来到北侧亲水空间,得以领略湖畔美景。


  在这里,滨水广场,平台,绿地及各种景观休闲设施构成丰富的室外休闲场所,层层跌落的亲水平台表面采用防腐木质地板,师生身处其中犹如小憩于停泊海港的轮船甲板之上,“海风细浪拂我面,天光云影共徘徊”,让人心情舒畅、愉快。这里既是图书馆的室外阅览场所,又是校园的文化交流广场。


  4、园林化、生态性、节能性: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建筑


  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除却相关的一些节能措施之外,实际通过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有机营造也为生态节能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空间的化整为零使主要功能空间呈现为线型体量,进深较浅,从而利于室内获得自然通风和采光,而建筑的共享中庭不仅沟通了空间内各个部分,所形成的拔高区域也成为气流畅通的通道,改善了室内小气候,有效地达到了生态节能的效果。另外,建筑物的局部架空,变化丰富的庭院空间,也形成了建筑良好的通风效应,充分体现出当代建筑所应具有的生态性。


  灰空间


  灰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黑川纪章


  在完整的建筑体形下,通过建筑的退让关系,虚实空间的穿插形成了一系列开放与半开放特质的中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突出了建筑的开放性特征。


  主入口前区通过幕墙的自然退缩,利用体量关系自然形成入口区,气势恢弘,此种方式杜绝了入口雨篷等小尺度构件,以烘托出建筑形体的简洁大气。入口前区与室内中庭空间在视线上贯通,从而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联系。


  入口西侧拾级而上的台阶成为穿越建筑到达北侧水岸的起点,由此到达的二层架空平台成为了校园内风雨无碍的交流场所。结语


  海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已成为了师生乐于前往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获取着知识的滋养,感受着建筑空间带来的静谧,愉悦……而这也正是我们当初努力想带给他们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结构,工艺等细节处理方面的遗憾,对空间的整体效果尚有些许影响,这个过程也充分说明建筑创作之路需要更多的坚持,经历更多的艰苦。作者: 胡世勇,本文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学报》杂志

上一篇:关于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下一篇:以工程应用为特色的上海理工大学测试技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