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物教学品质创新培养研究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1:05

  

第1篇:浅谈在大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1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所知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进一步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未来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知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而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培养高级人才、创新人才的使命不容忽视。高等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立志培养知识广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让高等教育朝着创造性教育的方向发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智力开发的核心主要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体现了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引导学生按照特定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使用“四多”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四多”主要是指:多角度分析、多方面思考、多方案的归纳以及多方法的解决,同时要。笔者在讲解呼吸作用的课程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呼吸作用是分解作用,它与光合作用是相反的。请同学们从进行的部位、原料、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为什么说他们是相反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回答问题,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创造也就无从谈起。所有的蓝图设计,创造发明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爱恩斯坦曾说过“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就必须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在讲解基因的概念的课程中,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脱氧核苷酸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可以把一个分子比喻成一首乐曲,而每个基因就像是乐曲中的一个小节,而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就好比是每个小节中的音符。而基因中不同排序的脱氧核苷酸包含着不同的遗传信息,就好像是乐曲小节中的不同排序的音符包含着不同的音调。这样就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对分子、基因、脱氧核苷酸和遗传信息之间关系产生想象。


  4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技能


  要进行理论创新,必须要具备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先决条件,离开知识的支撑,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实现创新的可能就越大。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抓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适当的注意生物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动态等,并积极领导学生去研究这些前沿的东西,做好导向和示范的作用,起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从而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并发展创新技能。除此之外,交叉学科的知识,也是大学生进行创新的必备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掌握的知识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各学科知识的交融点也越来越多,只有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网型知识结构。不断增强学生对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了解,拓展视野,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会相互渗透、相互依托,从而更好利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在多学科的交融点上发现联系或者研究的功能,发现新的知识点,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因此,加强大学生生物学科的基础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当的拓展所以加强学生的知识面,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途径。


  5在学生科研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创新实践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校创新研究实践基地的建设。创新科研实践基地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创新研究实践基地。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对创新研究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应设立专门的场所、配备所需的设备及工具等。


  其次,重视科研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寻找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尽早地融入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即便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这些早期的熏陶,都会让学生从中学到重要的方法和能力,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进行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以后自主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同时,科研实践活动的观摩,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并且还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大学生从事科研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大胆实践,它需要积累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若学校在教学环节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科研训练,那么就只会造成学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却不具有运用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机器。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大脑的思维,它还要求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即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的能力,但是没有具体的科研操作技能的保证,那么思维只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想象,它还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多开展并参与一些生物科技节的科研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研活动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外,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研究视野的扩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运用。


  作者:魏伟

  第2篇:国外的大学生物学教学创新


  现今,认为生物学枯燥乏味的大有人在,同时该专业的许多学生认为应该掌握更多的生命科学知识。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可能需要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中引入现代的研究型教学。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在学与教的关系上的新看法,这为开展新型教学提供了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中,一些旨在提升探究能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了当今的大学生物学课程中(Wood2009)。


  一、实行目标教学


  典型的教学大纲只是罗列了课程内容的一些主题,基本没有明确学生将要达到的理解水平和要掌握的技术技能。例如,分子生物学中的DNA转录过程,可以在许多层面来理解,但是教学大纲中它们通常未被区分开来。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则要明确指出。譬如,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说出主要酶的名字”或者“解释模板DNA两条链与RNA转录产物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关系”,再者“图示RNA转录本延伸里的一步,并表示出局部的核苷酸序列以及DNA和RNA链的极性”,或者“预测一种核苷酸缺乏时转录的结果”。


  注意教学目标针对的是学生需培养的技能而不是要掌握的知识。例如,说出一个酶的名字或描述一个过程所要求的能力只是记住相关信息(级别1),而能够预测结果(级别3)或基于证据而捍卫原理(6级)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注意前三级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其相关问题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级中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按照人类的认知层次体系建设好生物学的教学目标(Crowe,Dirksetal.2008),不仅能超越“授之以鱼”而达到终极的“授之以渔”,还有利于学习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教学的可比性。


  二、创造活跃课堂


  教师照本宣科的宣讲态度是所有死寂课堂的特征,而引导学生理解即使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也会使学生乐而不疲。教师口吐莲花而学生专心致志是不是不重要呢?非也,但学生只是被吸引而没有被激发,他们的反应充其量是知识上的涟漪而绝不是思维上的荡涤,这样多半带来安静缓滞而不是热烈甘怡的课堂。这一点已不再是认知理论的预测和课堂教学的印象,而是大规模数据的统计结果(Freeman,Eddyetal.2014)。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起多种课堂活动,如就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抢答“一分钟试卷”等;不过讨论的最多的是多项选择题。第一轮回答后,学生可能觉得好笑或感到惊讶,但他们想知道谁对谁错,并且情绪也被调动了。这时不要揭示正确答案或试图再次解释概念,而要求学生在小圈子里进一步讨论。几分钟之后,教师只需要再组织一次答题并给予简短总结,因学生经常比教师更能通过同学识别有漏洞的推理以及更能说服同学相信正确选项,此乃著名的同伴教学现象。有人会认为在此过程中对问题了解较少的学生有可能感到来自那些知识更丰富的同学的压力,但学生实际上是在讨论中学习,即开始时小组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可通过是否包含基于学生错误认识的不正确选项而培养不同层次的布鲁姆理解力。


  在这其中,需注意到及时的评价保证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的课程通过将评了分的作业和试卷返给学生来提供反馈,这往往因为太迟而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因为注意力分散到了新的主题上。相反,就刚刚被讨论的话题来一个测试有着重大意义。那些自以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明白了一个他们觉得很清楚的表述;学生可能也会震动,因概念展示得似乎很清楚,可自己就是不会解释或应用它。幸运的是反馈马上发生了,问题被发现了,被解决了,并且是在最有效的时候,当然这种形成性评价也锻炼了教师的认知能力。


  三、加强课外学习


  开展以上的课堂活动的一个顾虑是没有时间讲到一个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解决这种困境也许可以通过将更多的学习任务堆到学生自己身上(Moravec,Williamsetal.2010)。事实证明,在这种方法下,虽然很多教师没讲到,但学生不知不觉已掌握了,并且这种能力也增强了。在讲授一个主题之前,给学生布置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提交在线作业。这样教师就能浏览结果从而确定哪些概念学生似乎已经自己掌握,然后教师就能把课堂活动集中于学生觉得很难的部分。也可以在课前就把自己制作的讲稿或者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而课堂时间则用来回答选择题、解决问题、解释数据等。


  四、展开实验探究


  在传统的学生实验里,学生按规定的程序操作,基本上只能获得一些技能。不过,与研究生甚至博士后一起工作即使打杂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对认识和从事科学的能力更自信,对科学的看法更正面,退学的概率更低,效果在少数民族上尤其突出。因此,热衷于推进生物学教学的工作者甚至对整个实验课进行了革新(Luckie,Aubryetal.2012)。例如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以前是每周两次的菜谱式实验,先是被改成每期两次、每次七周的探究性实验,最后是一期一个长为十四周的探究性实验。四人一组,提出问题,草拟方案,进行实验,展示结果。在第一种改革中,一周教科书实验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接着的一周则是学生运用这个技术进行自己的探索;在第二种情况下,集中头两周教会学生相关技术,剩下的十二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


  五、准备教育理论


  许多认为传统教学较为舒适的学生可能会反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施加给他们的要求:担负更多课外学习的责任,按时上课,强调以小组的形式来工作,想知道答案时教师不告诉他们,等等。面对这些反对意见,最好的方法是开诚布公地与学生讲解在教育学上实施新措施的原因以及带来的收益,从而由衷地鼓励学生。例如教师能花上几分钟介绍布鲁姆水平层次,并提醒学生可能决定他们成功的技能对应于级别3~6而不是级别1~2。将学生分成小组能将课程经历从竞争转化为合作,这样学生既能向教师学习也能相互学习,并且有助于调动参与性不强的学生,特别是小组的工作效率会随着成员的多样性而上升(JensenandLawson2011),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Haak,HilleRisLambersetal.2011)。


  六、结论——大学生物学课程的双重作用


  生物学教学一是吸引、激励和培养下一代的生物学家,二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懂得实验证据的重要性和生物系统的基本原则。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他们需要这些知识去做出一些明智的决策,如在个人卫生、媒体报道、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阻碍学生的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感到沮丧,他们将生物学视为一堆毫无联系的事实以及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联系并最终将之遗忘。作为大学的生物学教师,我们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还应该知道怎么教。希望这里所述的做法可被广泛采用并有所裨益。


  作者:李贵生

  第3篇:大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生物课程是高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科学教程,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物教师要着力于挖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


  1.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间的关系。要在大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就必须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积极互感。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是否顺从课本知识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条件。传统的教师往往会认同和表扬顺从课本知识的学生,如果学生提出了超越课本或者偏离常规的问题,则会被视为离经叛道。这种教学氛围只会压制和否定具有创见性的学生的创造意识,久而久之,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大学生物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民主教学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例如在大学生物动物课的绪论课中,教师提到了熊猫这个词,并提出了熊猫的本名应该叫猫熊。此时有学生表示反对,教师并没有立即对这些学生进行纠正,而是让学生就此问题开展讨论。此时有学生提出熊猫并非是猫,而是长得像猫的熊,因此熊猫的本名叫猫熊是合理的。教室在将熊猫的名字的由来告知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动脑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破除对师长和刻板的迷信,引导学生对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生物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和质疑,并且帮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追本溯源,使学生领略到创新思维的快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不同的鸟类标本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对鸟类的多样性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形成宽松、平等、积极的教学氛围[1]。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大学生物教学中,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要素。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因此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越好,知识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要获得生物学知识,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要从观察中产生科学实验中的各种假设,并通过观察对假说进行验证。可以说要获得生物学的有价值的感情材料,就必须通过大量的、系统的、精细的观察。只有掌握了有价值的感性材料,才能够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且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因此大学生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比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植物根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上而下的对根尖的四部分进行观察,在这个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使学生能够掌握对植物根尖进行观察的方法[2]。


  3.巧用问题,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拓


  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就必须学会质疑。因此大学生物教师要巧妙的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勾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递进、转化、比较、反问、排谬、串联、极端、导谬、悬念等激疑方法,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拓。教师在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反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并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4.提高对生物实验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提高对生物实验的重视。因此大学生物教学应该适当的提高实验课程的比重,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亲自实验,并且学会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分析和观察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且进行独立的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涉,给学生更大的自由时间的空间[3]。


  5.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表现为能够怀疑和批判已有的权威性理论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只有具备了求异思维才能够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因此大学生物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提问的自由。鼓励学生能够旧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对学生进行洗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甚至是争辩。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积极的思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中的一些既定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对于敢于在课堂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无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当众鼓励这种积极思考、敢于发言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物教学中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结语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并非一日之功,高校的生物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科学课程,在大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将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教学目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打破应试教育对于大学生思维的禁锢,鼓励大学生求新求异、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使大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实现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


  作者:祁欣

上一篇:大学美术教育创新模式蜕变研究论文(共4篇)

下一篇:大学计算教学方法与思维构建培养研究论文(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