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问题与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3-12-06 00:10

  摘要:随着新课改提出“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参与生活。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思想品德课;消费;


  1、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概述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其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渊博的学识,把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把教学这种活动生活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使用生活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获得思想感悟和道德情感。从学生生活出发,把生活问题融入学习内容之中,把问题具体生活化。[1]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的实践意义


  2.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提出教学回归生活,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摆脱课程与现实脱节的弊端,改变以往课程偏难、过于理论化的状况,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情境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学生精心挑选实用且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习得的知识可以运用在以后生活中的某个时刻。除此之外,新课改要求教学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把学习当做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动的灌输知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正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目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案例并不多,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和有效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2.2、课程内容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分别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可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课本知识不那么枯燥,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2]把生活中的真实元素与课堂知识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习得的学科知识更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3、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和增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个性增强,大多体现为叛逆,对于他人的意见和书上的言论不愿认同,甚至是反驳。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个性增强,但是并不完全具备正确全面的三观,因此,德育是很重要的,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就担当着德育的职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根据其需要及其现有生活经验,使其在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中体验生活,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循循善诱,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现存问题与分析


  3.1、教学目标的维度


  3.1.1、目标制定脱离学生实际需要


  在目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高大空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切合。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贴合学生实际,符合他们的需要。相反,设置一些看起来高大上,但学生却捉摸不透的教学目标,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使得教学效果低下。


  3.1.2、三维目标未能有效贯彻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三维目标的发展上严重失衡。”[3]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只注重知识目标,单一使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是不可行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一部分教师仍旧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3.2、教学内容的维度


  3.2.1、教学素材与生活实际脱节


  在新课改深入推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紧跟改革的步伐开始在课堂上实行生活化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并不注重教学素材的精心挑选,而是拿来主义,从别人的课件中直接复制素材或随意从网络上找来一些名人故事、新闻热点等用到自己的课件中,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3.2.2、教学情境与知识整合度低


  当前,很多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时,存在着教学情境与教材内容整合度低的问题,出现了过于注重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教材内容的误区。由于没有把握好教学情境设置的意义,教师普遍只注重情境存在的形式。在情境导入展开后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更没有回归教材,把教学情境和知识做整合。因此,在形式主义下的情境教学,学生知识与情境的联系以及产生的情感体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的素材时没有进行精心的加工和提炼,缺乏与知识点的良好整合,教学中运用案例也只是走形式,并未达到该有的教学效果,忘记了任何教学形式都只是途径,任何形式都应该为内容服务。


  3.3、教学过程的维度


  3.3.1、教师课堂主导作用不明显


  当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开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活动时全程让学生来掌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有效地发挥自身该有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纪律难控、效率低下。虽然如今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学生是主体,但却对自身的主导地位意识模糊。


  3.3.2、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但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相对较低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由于以往依赖教师的习惯,学生在课前不会预习,在课堂上不会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在课后更不会把习得的知识进行实践。这种心理上的懒惰,是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会导致学生在上课遇到教师设置的情景活动时逃避参与。


  3.3.3、生活化教学实施条件不足


  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是生活化教学能否展开实施的主要条件。从这方面来看,目前生活化教学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教师身上,由于当前教育大环境仍盛行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在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重视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三观的引导,重视教材的内容而忽略了从生活中开发教育资源。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教师本身的素养是不足以支撑生活化教学的,与其要求相差甚远。另外,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还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当前许多中学的教学设施是达不到生活化教学的要求的,比如教室多媒体设施、电子阅览室等基础教育设施;教育大环境方面,需要建立与生活化教学相配套的评价机制,给学生以全面准确的评价。


  3.4、教学评价的维度


  3.4.1、教学评价指标单一


  新课改的教育评价提倡:“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4]但事实上,新课改推行至今,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来说,大多数中学的教育评价仍然是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指标,是为了甄选人才、比赛选拔为主,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社会大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都是以中考、高考考上重点学校的人数为指标。考试不等于评价,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定的是学习过程中易于量化的方面,比如知识和能力,但是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成长的革新内容难以涉及。[5]3.4.2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评价作为教学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动力方面可以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由于思想品德课以往给学生感受到的大多是枯燥乏味和大量要背的知识,开展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需要的最大动力就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了达到这点,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下功夫之外,教学评价也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教学评价偏简单化,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后,教师用“答得很好、不错或者不对”等语言给学生做出评价,给学生一种很不走心的感觉,导致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4、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化


  4.1、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方法


  4.1.1、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不仅主导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制约着课堂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6]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并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制定科学的、全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切合的教学目标。为解决以往应付考试而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的弊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提升到与知识目标同等的地位。教育的目的应该不仅仅让学生习得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三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全面,更要真实科学。


  4.1.2、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打破时空限制,走出刻板的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因此,素材的选择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生活,了解他们喜欢的事物、烦恼的事情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把学生遇到的生活事例与课堂知识有效融合,尽量还原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情境的真实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思考解决的对策,最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国家发展的新要求,恰当挑选社会中的新信息和现象,把初中生出现的新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初中生在学习后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4.1.3、教学过程生活化


  首先是新课导入生活化,就是用于导入的内容要足够接地气,能够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一堂课顺利开展的敲门砖。其次是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师营造模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每堂课有其特色和针对性。[7]第三,教学活动生活化,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相对较为枯燥。因此,教学活动要生活化,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辩论、知识小竞赛、课堂小剧场等等。最后,完整的一节课,课堂小结是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包括新课小结和作业布置。教师要用全面概括性强的语言把新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快速系统地掌握本节的知识。在课后的作业设计上,要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分为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可能完成的程度灵活搭配。


  4.1.4、教学评价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本质是德育,德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生活中,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成绩和效果无法单一地根据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而应该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客观地评定。除了参考学校每个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之外,还可以参考班内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个人学习态度等。因为教师个人对学生的了解有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以对学生评价得更贴近实际、更生活化,从而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实现全面发展。


  4.2、生活化教学课例——《学会合理消费》


  4.2.1、了解教材分析学情


  《学会合理消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的内容。由于初中生的阅历和自控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课对消费能力逐渐提高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的有效途径。根据新课标,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中消费的实感,并思考自己平时的消费是否合理并应该如何进行消费,从而培养学生合理的消费观。


  4.2.2、设计明确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理解并掌握多种正确的消费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情境的演练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合理消费和相关的理财知识,杜绝攀比、超前和享受消费,提高学生合理消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身消费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增强理智消费意识和理财意识,杜绝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建立合理消费观。


  4.2.3、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


  (1)设计生活化的新课导入。


  教师设置情景,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购买手机的选择,并给出理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问题,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要怎样去选择呢?怎么消费才是合理的?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面对选购手机的多种选择,让学生快速进入模拟消费的状态以及了解到当前社会的消费状况发生了变化。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期末考试雅雅排名班里第一,妈妈给了雅雅300元作为奖励。雅雅和同学丽丽去逛街,很多商店打折大减价,丽丽说:“我们去看有没有打折的商品吧?”雅雅说:“不了,我们出来是为了买运动鞋。”


  提问:请你分析一下雅雅拒绝丽丽的原因。


  教师:购物应该理性,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贪图便宜,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那为了能理性购物,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提议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看来同学们在购物和理财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消费之前做好预算很有必要,明确自己要买的东西与预算是否符合,是理性消费的有效途径。


  (3)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当前社会消费情况和消费方式等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种类、消费选择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改变,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树立合理消费观。


  (4)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收集生活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消费事例;给自己做一份本月的零花钱计划,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一个月后小组代表做情况汇报。


  4.2.4、教师教学情况反思


  这节课采用了模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找出当前消费存在的问题,思考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通过课后作业的跟进,了解学生学习这节课后在消费方面的想法,促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从而树立合理消费观,帮助学生学会合理消费。

上一篇: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下一篇:浅析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