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工学结合模式下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9 06:5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这给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过去,在多数人眼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似乎只要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能成为教师,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师教育比较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忽视师范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和途径——教育实践。近年来,教育实践活动偏少影响了高师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质量、阻碍高师学生任职后的专业成长已被人们普遍意识到。面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各高师院校纷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初等教育专业也进行了教育实践改革,把过去的集中实习改为贯穿高专三年的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集中实习的全程性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形式,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和探索。


  一、顶岗实习是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顶岗实习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浪潮,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观念的形成和新制度的建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所教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①。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教师专业化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需要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获得。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授受过程,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帮助,以个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积极地建构过程,即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据此,高师院校应重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使师范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而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在形成缄默知识、个体的教育信念、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


  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它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②也就是说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行”求知,“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为高师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实用型人才,进行实践环节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顶岗实习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顶岗实习是实现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初等教育专业则主要是为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即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必要专业知识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为师范生充分提供以真实教师身份接触小学教育教学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顶岗实习是基础教育教师角色转型提出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教育培养出能“生产、创新”知识的人才,因而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角色要从过去那个复制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能不断调整、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都获得长足发展的“教育家”。面对基础教育的变革对教师角色转型的要求,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紧密联系中小学,产学结合,从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

  (一)分阶段、渐进式的全程教育实践

  在反思、总结过去师范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原来的教育实习时间太短、太集中,不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以来,我校教育与管理系初等教育专业进行了全程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该探索研究主要是把原来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一星期的集中见习和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改为贯穿大学三年的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和渐进累积性的全程教育实践。具体实施步骤为:


  1.第一、二学期是认识性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感受教育活动。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活动;带领师范生到小学进行参观,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良好职业意识。

  2.第三、四、五学期每学期进行30个课时的专业性实习。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进行参与性观察,观察小学教育的诸环节、班级活动的开展、师生的一日生活等,并深入课堂听课,学会评课,尝试组织班级活动,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特点。

  3.第六学期进行8周240个课时的毕业集中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在原有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大学教师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指导下,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担任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亲身体验、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和一般过程。


  (二)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

  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师范生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有了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在第六学期七周的毕业集中实习结束之后,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愿意今后当老师的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小学,进行近十三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缺少老师的城市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有经济报酬;另一种是到比较偏僻的缺少老师的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没有经济报酬。顶岗实习要求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工学结合方式,有利于师范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其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顶岗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让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突出了师范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使其体验了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由生到师的角色转变。


  三、顶岗实习的效果

  经过几年来实践与探索,初等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师范生在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的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做到了工学深度结合。这种实习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易脱离教育实际、“临床经验”少的局面,而且师范生还有机会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没有依靠”的独立实习。因而每个师范生需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碰到问题时必须独立面对和处理,遇到困难还得主动向一线老师请教。通过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百分之百的“面对面”、经历碰到疑难问题的质疑、思考以及反复钻研,师范生不仅能较快、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培养了班级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方式的顶岗实习提高了师范生职业能力,促进了师范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很多毕业生由于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特别是2007届毕业生谭凌强和麦茜,参加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正式录用。谭凌强工作后获得2007年桂林市和广西小学美术课现场执教比赛一等奖,自治区教学论文一等奖;麦茜在2008年广西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暨首届教师教科书美文诵读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产学结合,服务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一线教师重视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是分不开的。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全面真实地参与、体验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师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师范生到偏僻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流动也比较少。同时,农村教师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高原”现象。相对而言,顶岗的师范生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弥补农村小学教师的不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顶岗教师的不计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顶岗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改变部分学生由于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了解,顶岗教师还可对学校的管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产生热爱农村教育的感情,进而也可能留在岗位上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这对于解决农村缺乏教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工学深度结合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说,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并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


  [注释]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1.


  [参考文献]

  [1]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2]冯晓燕.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2006(7).

  [4]陈英,郭寿良.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5]吴文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6]易联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9期

  作者:秦初生


上一篇:近代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思考

下一篇:初等教育如何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