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传统文化对军事基础教育创新的负面影响(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2:03


第1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基础教育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谋划军事基础教育创新重要指导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军事基础教育创新,体现了军事教育中先进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对于解决军队教育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我军教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创新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文化对军事基础教育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从克服传统的人生观念去理解

  个性不但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重要的,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一些连队也往往过于强调集体,强调思维统一,忽视个体存在和独立思考。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最后也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增长。

  (二)从克服传统的教育观念去理解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军事基础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保守的旧教育对国家发展却起着阻碍作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代部分人的教育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受教育者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创新欲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具体到当前的军事教育教学,就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培养,结果是造成部分人员理论知识丰富但不善于变通和创新。因而,在开展军事基础教育创新时,学员需要一种开放的、宽松的氛围,实现自我探索,主动学习,经历一个完全的求知的实践过程。

  (三)从克服传统的创新观念去理解

  目前,一些单位受传统创新观念的影响,仍过于看重理论上的创新,在一些研究成果尚未经过实践检验时,就急于向外推出,结果常常是有名无实,带不来什么实际效益,而且对军事教育和学术科研的风气产生不好的影响。这种为理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不但不能对军事基础教育创新以有力的指导,而且还会将军事基础教育创新活动引向歧途。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创新教育,可以推进新型军事人才的全面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和部队等开始大力推行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军事人才。应当说,这是军事变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军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对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创新教育的意义以及军事创新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使人走入了一些军事创新教育误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创新教育,可以使人们克服这些错误思想。

  军事基础教育创新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强调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业精神,推进新型军事人才的全面发展。[1]我军军事基础教育创新不仅始终以部队的任务为任务,以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为己任,而且十分重视提高官兵素质,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文化补习活动,到新时期培养“四有”军人,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创新教育,可以把促进部队全面建设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首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军事创新教育的目标不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军事创新教育不单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强调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精神,推进新型军事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创新教育,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历来是我军教育的着力点。长期以来,我军军事创新教育不仅始终以部队的任务为任务,以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为己任,而且十分重视提高官兵素质,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文化补习活动,到新时期培养“四有”军人,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强调军事创新教育要“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还列出许多专条对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工作进行了规范,充分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三,军事基础教育创新依靠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促进部队全面建设,把提高官兵素质、促进官兵成才统一起来。要深入研究新时期部队官兵思想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军事基础教育创新的方法,创新现代教育的手段,增强军事基础教育创新工作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认真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要求,尊重官兵的人格,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维护官兵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

  总之,全面培养现代军人的创造性品格、人生态度、思维能力和从事创造活动的技能,这不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军事基础教育创新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第2篇:基础教育创新莫“忘本”


  我国基础教育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可谓成果累累,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传统势力仍然甚嚣尘上,造成诸多乱象。

  第一乱象,豪言壮语。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尚且重视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即便是作为精英教育典型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宗旨是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市民)”,牛津大学是培育“有教养的公民(市民)”,而我国基础教育界流行的口头禅是“选苗子、拔尖子”。一所名牌中学居然标榜其教育宗旨是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一些中小学规划所谓的“拔尖型创新入才培育基地的建设”,任意拔高基础教育的教育使命,这不是一般的浮躁。

  第二乱象,花言巧语。一些办学豪华的“贵族”学校离开国家课程标准,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开发数百门乃至上千门光怪陆离的所谓校本课程,令人忧心。学校课程发展的原则应当是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做出富有自身特色、局部课程领域的调整与整合,而不是推倒重来。另外,课程的编制应当是“简约”的,而不是多而杂。信息社会并非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第三乱象,胡言乱语。所谓的“超级中学”苦心营造“应试集中营”,形成了一套或明或暗的应试教育利益链。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后,却受应试教育势力百般庇护,批而不倒。

  众多乱象折射出来的是教育思想乱套,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始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摇摆与挣扎。我们仍然面临着新旧教育思想博弈的考验。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著世界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众教育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这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它不是仅仅满足少数尖子生的所谓“卓尔不群”的教育,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和他们能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创新入才的价值诉求。

  令人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涌现出一批致力于革新的先锋学校。可以断言,新时代学校革新的经验更多地会出现在旧观念看来是“二流”“三流”的学校。问题在于,我们在揭穿、提防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变种的同时,如何去发现、帮扶星星点点的草根式创造,最终促成学校创新的网络。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有人以为课堂研究是“小儿科”,热衷于设计学校图标和制造假大空口号,热衷于课堂之外的“创新”,这是大错特错的。国内外中小学的革新经验表明,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只能培育“记忆者”;素质教育的课堂旨在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培育新时代的“探究者”。

  回归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发起从课堂开始的变革,这就是当下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上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论文(共2篇)

下一篇:论初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