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6-21 13:53

网络安全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关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讲话中强调:网络安全是个重大战略问题,事关国家安全与稳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实际,从大局出发,全面统筹安排,不断创新改革发展,使我国跻身当今时代网络强国。

 

  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然而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在信息社会中,如果单从技术角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如果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虽说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强打击处罚力度,但法律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能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那么只有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文明素养,把好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够真正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我们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健康良好地运作,如何能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文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身体力行,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网络信息安全简述

 

  网络信息安全正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步伐而广受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肖军模把网络信息安全定义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论、信息论等。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指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破坏,不被更改、泄露,能够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任意中断。因为网络信息在输入输出过程中容易被篡改、破坏、泄露。另外,系统本身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安全漏洞等,一旦网络出现不安全因素就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

 

  二、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的网络安全系统薄弱,很不健全,在预测、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都亟待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信息安全强国。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各类与网络有关的违法行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黑客攻击、病毒入侵导致信息系统瘫痪,各种恶意攻击防不胜防。因此,对互联网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治理力度,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互联网的发展,以更好地保护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

 

  ()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缺失

 

  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自主技术支撑,计算机安全存在许多漏洞。信息安全专家许榕生曾一语击中要害,他说我们的网络发展如此之快,那么有没有考虑安全状况?很多有钱人盲目筹建网络,但他们建的是没有防范的网,是裸网,就像房产公司把没有加锁门窗的房子交付给业主去住。这种现象非常可怕,我们的信息安全随时都会受到威胁,整个网络安全处于不设防的状况之下。

 

  ()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带给人们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人们利用它探索新知、利用它工作娱乐、利用它寻求刺激,但对网络信息安全却毫无顾忌,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在运用网络时毫不设防,对网络犯罪更是报之以侥幸心理,对自身权利被侵害也坦然接受。近年来,高校在教育方面也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虽有所改善,但还远远不够。

 

  ()大学生受害及侵犯他人行为增多

 

  由于网络监管防范能力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各种黄色网站、暴力、迷信等颓废庸俗内容肆意传播,侮辱人们的视觉与听觉;还有QQ账号、银行卡号、身份信息被盗,一不留神就掉入了钓鱼网站的陷阱,遭遇钱财损失;还有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又助长了人们的恣意与放纵心理,在网络上发表反动言论、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恶劣行为,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缺乏责任感,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思考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的成因

 

  当今中国,不仅仅是大学生乃至全社会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都很低,网络的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人们只顾大量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享受网络带来新鲜与刺激,他们乐在其中,醉心于此,却无暇顾及网络是否安全,加之网络法律法规也不甚健全。因此,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成因具体如下:

 

  ()网络不安全因素具有隐蔽性

 

  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信息安全,经调查显示,有部分学生有过QQ账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但他们认为纯属偶然现象,他们不了解被盗的原因,误认为是自己疏忽造成的,实则这种人为的无意失误造成安全漏洞,也是网络不安全的隐蔽性的体现。另外,人为的恶意攻击也就是常说的黑客攻击,尤其是现在还缺乏针对网络犯罪的反击和跟踪手段,使得黑客攻击的隐蔽性好、杀伤力强,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针对这些现象,大学生们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他们要注意的事情,他们不去故意犯罪,网络犯罪分子的犯罪目标也不是他们。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失

 

  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便捷性已经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但由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我们的高校目前仅能做到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如获取信息,网络使用、资源共享等。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也没能做到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关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宣传,还没有把网络安全纳入教材和教学计划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教学制度也不甚健全。在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缺乏适当的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从而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对网络强烈的依赖性

 

  随着网络世界的丰富多样、精彩刺激,人们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在高校里,大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约束,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在这样一个轻松、自主的环境里,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依赖群体所占比例也更大,使得他们忽视那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对那些由于网络不安全造成的各种被盗被骗行为以及自己偶尔遭遇的不幸,完全忽略不计,从而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四、强化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周国平内网安全的文章《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全社会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网络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极为不利。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性,传统信息传播程序和规则受到空前挑战。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这些革命性变化,正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党和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面临考验。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拥有超强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创造和改变世界,但作为刚刚成年的一群,网络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让他们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在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应对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网络安全相关课程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程,但普及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而涉及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内容却较为罕见。建议首先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知识,譬如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了解,这可以提高学生抵御网络侵害的能力。其次,增加网络安全知识,如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等。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效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之正确、安全地利用网络资源。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上舆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要有正确的导向,要努力创新、进一步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网络空间不再浑浊不堪。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网络信息跨国界流动的特点,它能够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丰富,我们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要靠信息资源的积累,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掌握的多寡。所以,网上舆论工作要正确引导、要健康传播,要能够激发正能量。

 

  ()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时间已久,明显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现实。法律漏洞较多,个别立法形同虚设,网民守法意识不强,执法部门执法有效性与公信力不足,以至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这样的网络环境不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能力,不利于构建创新型国家。因此网络社会秩序亟待规范。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要普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可以拓展课外空间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如网络行为规范,防钓鱼软件、病毒查杀软件使用等引导大学生多加关注并安全使用网络。再者,学校应定期对老师及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随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渗透,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网络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问卷调查,通过校报、墙报、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宣传等,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及网络安全动态,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强化了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使大学生渐渐养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五、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及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也成了各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使网络空间必须晴朗起来,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才能开创新的社会秩序,我们才能永续二十一世纪之兴旺。

 

  作者:王芙蓉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616

 


 


上一篇:云计算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和路径研究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