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16-07-18 17:42

  如今商业、公共服务、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以及知识的获取和再生,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了系统升级,教育也不例外。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构他们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发展路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如何思考与行动?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解构师道,顺应数字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

 

  当下的学生从出生起就被置于一个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成长环境中。手机、平板电脑等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不再只是好玩的娱乐工具,而且还拓展到互联网的所有功能领域以及认知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被互联网所俘获,成为低头一族,忙着刷微博、看微信、聊QQ……面对这样的数字时代的学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内涵也开始瓦解。

 

  从传道上来说,在网络江湖多元化价值观的大环境下,教师传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独一无二的土壤不存在了。虽然不能说三观尽毁,但那种绝对真理状态的确实再难经由教师的教育而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自身的三观本就不是铁板一块,也在受到各种潜在、显在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重构,那如何能将传统意义上那种至高无上、绝对真理式的传授给学生呢?

 

  从授业上来说,学生未来用于职场的知识、经验,也不再由教师唯一传授,甚至由于教材安排的滞后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知识组合与再生成的欠缺性,教师的授业价值大受挑战。由互联网技术所引发的产业革命浪潮使得社会实践的土壤瞬息万变,这些现实及未来的职场生态,为人们提供了未经学校职场教育就能轻松获得的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大部分出自正统学校的毕业生正面临或经历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接受教育越多的人给接受教育不多的人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提醒了社会,也提醒了教师,应该改变态度来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

 

  从解惑上来说,人生的许多困顿、困扰、困惑,真的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百分之百正确的解答吗?答案是未必。当然,从教师的示范道德来说,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能力和品格。问题在于,如今的舆论环境、意见市场早已不是教师一家之言了,同样的问题、困惑和苦恼在网络中也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更适合自己的答案。由于这个答案是学生作为使用者,从众多良莠混杂、异质多元的答案中自己寻找、甄别、选择和取用的,所以这种获得感是传统师生关系中你说我听的被动灌输方式所难以具备的。在学生作为消费者体验的层面上,互联网产生的诱惑性、认同度远远超过了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因为这种方式更亲切、更平等、更自主、更富创造性。教师解惑的功能是被大大弱化了,因此,我们只有把教师内涵放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考,顺应数字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时代性。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应对挑战,厘清教师专业成长内涵

 

  当前,电子书包、PAD教案、MOOC信息技术手段被不断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各类互联网+”特色的新教育实验更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学生不再愿意被动等待知识灌输,而更愿意在网络的海洋中自由、畅快地游弋。教师也不再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而是成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在他们的成长发育及知识消化过程中起到促进、管理、帮扶、引领的作用。

 

  时至今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和判断教师再成长性的一个重要依据,许多教师也以此作为自我成长期许与鞭策的重要方向。信息素养高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及信息存储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许多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僵化思维和方法的羁绊,着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用大胆探索来回应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更显著的变化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教学手段的变革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注入了多元化的创新元素;突出交互的信息传输、高度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全息性的信息呈现、职能化+重复利用的信息管理……这一切的一切,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赖以生存的完备条件。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开放性、自主性,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局限性、被动性,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改革由此启幕。

 

  维果茨基曾说过,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在互联网+”时代,他的观点大概需要修正一下了,因为运用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知识已经不是应然,而是一种必然了。学习及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化、协作化的活动;协作式学习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倡导;教育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而非教学结果上;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日渐成为教育者着力思考的方面。

 

  变革路径,在互联网+”中再成长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教师的地位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资源配置,教师以成人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出现。伊万·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提到,在教师的权威主义眼光中,价值的多种层面重合于一体,他们分不清乃至最终抹杀道德、法律与个体价值这三者之区别,他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者的侵犯均视为对三者之同时侵犯。这就是说,教师身上集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理法权威于一身,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是互联网+”时代出现以前教育事业的突出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丰富了可以获取的教育资源。从原理上讲,只要有与这个世界互联互通的计算机、手机,无论学生身在何处、境遇如何,哪怕是极贫者,都能借助互联网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大大拓展了,而绝非唯教师马首是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分流了教师的权威资源,使教师对知识信息不再垄断。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需要重构教师成长路径,维护教师应有的尊严

 

  1.做正确认识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者,而非盲目随波逐流的跟随者

 

  当前,互联网新技术被传得无所不能、神乎其神,在有些人眼里已过于被神话,这种认识上的魅惑,需要教师有比普通用户更为清醒的认知和更为坚定的实践探索精神。认知和实践的方式在于强化对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信念,把传统课堂中那种面对面、声情并茂的教学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诚然,互联网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但这种,更多只是技术性的、虚拟性的,而身临其境永远具有最真实和直抵人心的教化力量。课堂教学、面对面教学常常伴随着教师丰富的表情、爱憎分明的情感等的现场感、代入感,这是互联网世界所不具备的,也是教师在新环境下需要大大强化的方面。

 

  与此同时,电子书包等互联网新技术本身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应对。在学生体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幼儿园至初中阶段,学生的眼睛、骨骼等身体的发育,需要在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中实现,而不是广泛接触电子媒介。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果断、大胆、理性地把互联网技术与学习结合,而不是赶时髦,一味迷信互联网新技术。

 

  2.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单向传授向交互式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课堂是教学和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把这些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大脑。显而易见,依靠如此重复、机械强化、外部植入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应更能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真谛。互联网+教育使教师彻底改变单向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为熟练掌握和运用超文本式的互联网。这种被尼葛洛庞帝称为没有页码的书随心所欲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非线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通过任务”“项目”“主题等形式,教会学生如何自行获取信息、采集信息,如何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方法。

 

  3.变革课程结构,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创新拓展

 

  广义的教材,指的是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教辅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以算是一种教学材料。按照这种定义,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应当是一种教学材料。但人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教材,多是指经过多年实践不断被修正、完善、调整和提高了的各类教学材料。

 

  教材从形成到使用,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实践的沉淀。然而,这样的教材虽然厚重而权威,却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实践层面日益加快的丰富现实,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从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一无所用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这个悖论的最严重缺失,是教师对既定教材的过度依赖,或者说我们对于教师在使用教材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创新。教材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束缚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对教师的考核、教材的使用,可以持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态度,让教师不仅成为特定知识的拥有者,也成为特定知识的创造者、研究者,使课堂成为创造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快乐求知的天堂。一句话,教师不应只是知识型教师,还应是能力型教师。

 

  同时,教师也应当通过合适的课堂改革,增强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各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条件动脑、动心、动手、动身,进而调动全身细胞参与其中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对真实物件的观赏、研究,全面提高面对真实研究对象的各类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合作研究、团队研究、项目研究的乐趣及成就感。

 

  在这样的教学探索语境中,互联网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在共同的平台和兴趣下促进教学相长,增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手段之一,教师也实现了从盲目追随互联网到从容驾驭互联网的根本转变。

 

  总之,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内涵,需要教师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才能实现互联网+”的教育创新。作者:梁艾曦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9

上一篇:“互联网+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作用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抛锚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设计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