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现代通信电子类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9
作者:夏颖姚仲敏何鹏王艳春袁琪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建议通信电子创新平台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通过开发主干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为学生配备指导实验全过程的电子指导教师,搭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信电子专业属于工程系列,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建立现代通信电子创新实验平台,在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通信电子学科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在开放式实验室中,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现代通信电子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实验室的功能、管理、实验教学大纲分别提出具体措施。
  1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整合实验课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实验教学环节所作的大量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已远不能满足对实验创新的要求.对此,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2类实验:一类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基础生实验,一类是带有创新性的实验.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及实验室环境硬件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特别是加强主干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压缩了部分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课时,清除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验证性、低层次、重复性实验过多的弊端.将原来含在理论课内的单一课程的实验整合为按课群划分的专业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整体优化,从而使重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教材、独立的学分、独立的实验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更优良的实验解决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p.
  2开发可植入实验系统的多媒体课件
  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潜力,通过开发新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功能的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来引导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实验基础的差异性,分层次、分步骤地开设创新实验项目,采用先学基本知识,再做规定实验,最后自选题目自行设计、独立完成的渐进模式.通信电子2个专业每届学生达300多人,专业教师40多人,在鼓励引导数量较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多元化的实践的同时,要使实验课程创新教育实践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解决指导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过大问题是关键.通过采取开发主干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中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在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中需要复习或自学的内容.例如: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硬件设计涉及的通用和专用片知识、典型电路,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示例和常用设计工具,软件设计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示洌和常用工具软件,项日开发案例介绍等.将具有这些功能的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置人实验设备,使其成为伴随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电子教师,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实验,特别是开放实验中,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自己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主干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开发阶段,还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吸引学生到综合开放实验室,参与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发,并在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过程中,摸索一整套利用实验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创新实践的教育方法,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解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难题,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网络实验教学模式.
  3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为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建设了实验中心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和现代交换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实验中心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前台的实验中心信息浏览、查询、资料下载和后台的管理、数据库维护两大部分,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面向目标的实验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现代交换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直接利用实验室设备建立共享的资源服务器,存放所需的计算机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流媒体技术,配合web服务和多媒体文件实施vod网络教学.在vod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点播多媒体课件可以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建成,使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程、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预习,了解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初步掌握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明确实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及实验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时间等.并且可将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网上提交,由实验教师审阅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放在服务器中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为学生成绩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代交换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功能界面,见图1.
  
  通过创新实验平台,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为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关于三维人体与服装建模技术综述

下一篇:基于电火花成型的联接套加工工艺及其工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