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发布时间:2016-11-25 13:55

  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相关文本进行解读,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析:其理论与当下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以及符号政治经济学本身处在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的地位进行阐释。

 

  众所周知,鲍德里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中的领军性人物之一,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许多理论以其创造性、破坏性和现实批判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哲学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的文本(这一时期的作品以《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代表)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和阐释,以彰显其当代价值。

 

  一、现实意义

 

  其一,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及现代价值。对鲍德里亚政治经济批判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审视与理解。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吸收其批判的合理之处,从而启迪我们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从多个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同时,鲍德里亚从文化、消费、符号、象征等维度来考察现代经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起到了补给性的作用。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得消费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略显被动。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阐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渐需要与时俱进,逐渐需要增添新的养分。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了生产力不足的境况后,消费社会才得以如此丰盛。也正是这种丰盛,才引发了鲍德里亚思考维度——商品的琳娘满目来自于符号的无限编码,符号的无限编码来源于意识形态的引导操控,于此同时,消费者大众一再为资本家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构建新型经济社会。不仅在生产理论上扩充了经济社会中消费的内涵和意义, 而且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做了文化控制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补充。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有助于深化对鲍德里亚哲学理论的理解。鲍德里亚以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批判作为理论武器,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现象、媒介技术、意识形态的视角,对符号价值、符号消费进行了无情地披露。同时,鲍德里亚从生产理论、消费理论的的分析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获取了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勇气和信心,从马克思的生产之镜中走出来,揭露当下经济社会的运演逻辑和本质异化。且不论其批判的路径和出发点是否准确、恰当,他的视角确是崭新的。

 

  其三、有助于扩展文化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视域。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转向总体性的人类生存层面的寻求,致力于构建一套新的文化形而上学的话语系统和哲学言说方式。通过对鲍德里亚政治经济批判的思想来源进行梳理,其思想主要借鉴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学、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以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这其中,其老师列斐伏尔对他的影响极大,鲍德里亚的博士论文《物体系》就是在列斐伏尔的指导下完成的,《物体系》也作为鲍德里亚政治经济批判思想的开端之作。同时,鲍德里亚的政治经济批判理论将对经济社会中的人的需求的意识形态批判作为侧重点之一,由上述可知,鲍氏的政治经济批判思想,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并最终指向人化的过程。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也是对文化哲学深入经济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现实意义

 

  其一,为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提供理论参照。凭借鲍德里亚的思想,对鲍德里亚构建的符号学体系和政治经济批判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阐述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来源,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政治经济学转向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行走足迹,,以及厘清鲍德里亚政治经济批判的基本脉络。这对于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发展规律有很大帮助。以符号学为中心线索去考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能更加透彻的看到隐藏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种种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其二,为分析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提供参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引导下,才越来越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指引下,中国重视生产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人才教育等等,从而创造了当下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局面。但是,在物质摆脱匮乏之后的中国,需要重新梳理生产、消费、交换的关系。这显然就是中国 扩大内需决策的理论依据。有需求才有消费。然而这种需求是否是被需求?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慎重思考的。但另一项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收入分配公平,则显示出了中国对不平衡发展作出的努力,以期获得需求和消费之间较为良性地循环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批判武器,但更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依据。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中衍生出来的消费异化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滋生。因而要把握生产力的根本地位,同时考察中国的实际国情,通过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需求和消费之间良性结合。在实现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之前,实现社会主义消费社会的优越和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张琪钰,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

上一篇:中国特色政治经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