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08 16:45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由于各专业学时有限,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它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具体说,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方法,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理论比较抽象。说它抽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说它抽象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一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因素繁多,因此,对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理解起来不太容易;第三,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微观经济理论中,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1]。


  综上分析可知,《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抽象而乏味。在学生对实际经济活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展开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总是似懂非懂。因此,必须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同时,补充与理论有关的实践资料与事例。不仅应将西方国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理论讲解介绍给学生,也应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资料适当地补充到教学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及时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国家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端正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克服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倾向。贴近现实,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为《微观经济学》增添鲜活的实践资料。


  2《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悠久,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加之长期以来,经济学的教学往往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则努力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为解决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引入大量的图表,借助国内最新的教学内容、短片、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图、做表量较大,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图表的重要性。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俗语说“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第三,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这种互动不仅是提问、启发式等方式,可以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2]。该方法是当今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这一方法的运用,为解决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经济学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过去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单向信息流的局面,而是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这种课堂实验教学方法将经济学原理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第四,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第五,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3《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3]。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尽管人们在表面上非常强调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考试操作上,考的都是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机械记忆,使理论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水平上。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显著。因此,深化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探索并认真尝试,找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检验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考试方法势在必行。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再学习、复习和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综合素质提高,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一张成绩表。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时,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社会学专业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时,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期末考试试题中,取消概念题和简答题,加大分析讨论题的分值和计算题的分值。这种考试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童霞.微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金学钧,杨晓兰.试验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鹏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5,(2).


  来源:教学研究 2008年1期

  作者:李鹏雁


上一篇: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