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8 09:00

摘 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利用教育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样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 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 市场划分; 教育供需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就业形势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就业人口数量过大、比重过大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而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人群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突出的新问题。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率逐年走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超出教育界,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从1998年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这为高校乃至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一年比一年增加的毕业生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2002年随着扩招后的首批大学生离开学校,毕业人数已激增至212万,这么多的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势必加剧就业的难度。而相关资料也显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随着毕业生的增量继续加大,而社会有效需求无明显增加毕业生就业率将依然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看
  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工作岗位,报酬较高,有发展的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则相反,提供的是小企业、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报酬较低且不稳定。
  在我国,这种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划分也是现实存在的。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大学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然会争取进入待遇优厚的一级劳动力市场,而不愿意考虑条件较差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具体来说,我国主要存在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划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
1.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平衡,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日益明显,这就形成了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毕业生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但是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发达地区对员工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大量增加。相反, 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对员工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毕业生的供给大于需求, 就业也就相对困难了。
2. 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劳动力市场又可以二元的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从经济人的角度考虑,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当然是进入现代部门。但是现代部门毕竟职位有限,不可能容纳大幅增加的毕业生数量。另外,传统部门因为自身的条件所限,通常无法吸引大学毕业生,而且在这一劳动力市场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不高。很多企业从自身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考虑,也不愿意花高成本来雇用高学历的人才去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或销售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若不降低自己预期的期望值,不仅很难进入现代部门,要想退而求其次进入传统部门也并不容易。
  (二) 从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看
1. 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影响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率相对而言还是非常高的,所以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却体现出渐进性和有限性。众多的人涌入高校, 而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却十分困难, 以至于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从事一般技术人员的工作,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大学生不一定能完全代替技术人员的工作。所以,当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产生差距的时候,一部分大学生也必然面临失业的难题。
2. 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影响大学生就业。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熟练的初、中级技术人员,但教育部门却倾向于发展普通高等教育, 而忽视了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其次,就高等教育而言,其供需矛盾既存在于“量”上更存在于“质”上。一方面,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飞速增长,与之对应的是社会有效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而是呈现出稳步渐进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才是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受过去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校设置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和单一性,而高校内的专业更是过细、过窄。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转变就业思维。要有科学的定位,正确认识自己,对主客观条件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要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真正产生就业的机会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到西部去,到中小城市去。就业对个人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结果。当客观现实给了你机会,主观是否能把握住机会,关键靠自身平时就业技能的训练。
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做出调整,使毕业生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应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订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依据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应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组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
3. 就业与创业并重。就业岗位已成为稀缺资源,根据经济学分析,劳动量的增加与投资成正比,现有的劳动岗位已趋于稳定。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就业与创业并举。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学有所能者提供创业平台。政府要积极出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期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要理性地思考问题,用新思维去认识问题。要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上一篇: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责任及路径分析

下一篇:统计工作如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