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第三产业对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价值之

发布时间:2015-07-04 09:10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第三产业;价值;社会分工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划分内容的变化分析,说明经济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三产业的内容、层次等进行了阐述,指出第三产业同样是以人类劳动为实体,其劳动成果同样是、也只能是用于交换,因此,该产业大部分行业是价值创造的部门,其价值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传统行业对其的依赖程度。

  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实践的迫切要求,也是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品质使然。很长时期以来,理论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其中,关于第三产业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不能笼而统之地说第三产业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或只是参与价值的分配,而应根据第三产业不同部门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传统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依据
  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商品经济活动的步伐迄今已经走过了近四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经过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以19世纪30年代为界,之前属于古典市场经济阶段,之后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时期。与此相适应,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在理论e反映的经济学也就有了传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区别。而且各自在研究方法、内容、范畴、政策主张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的划分来说,传统经济学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社会财富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不生产物质资料,自然也就不创造价值,只是参与了价值的分配。因而,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品(值),即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值)的总和,它由各部门的产值汇总相加所得,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值被排除在外。这是由当时的市场经济状况决定的。
  古典市场经济是对数千年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否定,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同时,又是分工在专业化、广泛化基础上发展有限性的结果。其显著特征是:(1)社会分工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之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几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2)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交换关系发展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中介人的多边关系,即独立的商业资产阶级出现;(3)信用关系逐渐发展和扩大,纸币、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逐渐代替金银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并作为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条件;(4)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市场体系并不完全,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运输市场没有过渡到成熟形态,而且市场运行不稳定,尤其是金融市场仍受盲目自发势力支配;(5)国家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还没有被认识到并提出来;(6)现代公司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市场经济法规仍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体系远末建立。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伴随技术革命的步伐住各个方面发牛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就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说,新必产业不断兴起,并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经济的支柱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现代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甚至近|三分之二来源于被传统经济学认为不创造价值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传统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已经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新的产业理论便应运而生。
  二、现代经济学关于三大产业的划分及其内容
  众所周知,目前理沦界和世界各国在研究经济增长时,经常把围民经济分为三大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以便考察经济增长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一产、第二产业这两个术语最早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术语。
  后来,“第三产业”一词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通常我们把一国围民经济的构成部分的基础产业——农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和建筑业视为第二产业;而把第一、第二产以外的所有部门都归为第三产业。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也被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所取代。

  这种产业结构的划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状况相适应,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理论上的反映,弥补了传统产业结构理论的不足,能够比较科学、准确地反映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状况。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自由经营论者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的破产,“凯恩斯革命”时代到来,其明确宣称,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实现宏观均衡。50年代以后,凯恩斯理论被盯方各国所接受,并取代古典市场经济理论而占据统治地位。从此后,资本主义便进入了20多年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黄金时期”。现代市场经济已与占典市场经济可同日语,其突出表现为:(1)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参与市场,并利用其经济职能干预经济,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带动就业的增长;(2)企业组织形式日益现代化,现代公司制度凭借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既满足了现代产业对庞大资本的需求又分化了经营风险,财广:权更加社会化;(3)完备的经济法规和礼会保障体系成为经济运行的晕要条件;(4)健全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成为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载体,资本、技术、劳务、信息、房地产等行业日益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分工广泛而深入。
  第三产业门类众多、包含广泛。其中既有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如科技、金融、贸易、交通运输、通讯等;也有为生活服务的部门,如饮食、美容、修理、客运、私人保险等;还包括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教育、文体、生保健、媒体、社会保障等;又包括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如困家机构、家机器、公共事业等。因此,不能笼而统之地说第三产业是价值创造的丰体,那就等于说一国可以通过机构臃肿、行政队伍庞大来脱贫致富,或者说,人类可以靠一味发展军事来推进文叫进步的步伐;也不能说,第二三产业不创造价值,为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所谓发达国家正是第三产业在其国经济中各项指标均占绝对比重的家。事实是,第产业中有的部门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而有的部门则仅仅是参了价值的分配。
  三、第三产业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以商品为载体的人类抽象劳动的结果这也就是判断是否产生或存在价值的尺度,即只要以人类劳动的耗费为实体,只要其劳动的结果是以交换为目的,那么,其劳动产品中就包含价值,或者说,其劳动就足创造价值的劳动。第三产业中的前三个层次,都是人们以各自独有的技能、经验和力量,耗费他们的、甚至足更大的脑力和体力,有目的地生产经营更多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成果。可见,价值的存在是客观的,不管这些劳动成果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中间产品还是用于最终消费,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以交换为目的,都是以各自使用价值的转让以获取更大价值为其投资动机。他们参与交换活动同样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价值作用的存在就是必然的,作为与其他行业劳动者相交换劳动的共同尺度。价值量的多少同样是由该行业耗费劳动的多少决定的,脑力劳动耗费越多,其价值量也就越大。而其价值量的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制约度,或换句话说,取决于其他行业对该行业的依赖程度和该行业产品的现实效用。如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能为应用者带来效益;教育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劳动效率提高;医生做一次成功的手术挽救一个生命;运输、通讯设施对信息传递、资源流动的作用;高难度的竞技运动以及歌手美妙的歌喉;等等,无不以其特殊的使用价值表明其价值的存在和意义。第三产业以其资本、技术实力和独有的功能与作用,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更大、社会财富更加丰富。传统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越强、对其技术、服务成果的需求越大,第三产业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价值实现也就越允分;反之,没有传统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没有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劳动交换,第三产业的价值耗费也就毫无意义。所以,分工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而以政府、公共服务为标志的部门,尽管也要耗费大量的人类劳动,但是由于其与国家的政治职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劳动成果不以商品形式存在,劳动耗费不以盈利为日的,因而,该行业无所谓价值的形成与创造,更淡不上价值作为统一社会尺度的社会意义,如为了管理目家而设立的管理机构,为了国家安全而发展军队、警察等。
  如果说,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社会中。人类拥有一片土地、一宗简陋的工具即可获得所需、维持生存的话;那么,建立在广泛分工基础上的现代经济,没有与传统农业、工业相对应的第三产业的技术、服务支持则寸步难行。发达国家凭借其积极的市场意识,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顺利地将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其廉价的劳务、原材料等资源发展基础工业,而自己在境内可以专注发展主导性的、建没性的第三产业,同时,又通过产业、技术链,间接控制和占有了发展中同家的资源和剩余财富。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准最先拥有了知识和智慧,最先发展了主导性产业,谁就能最先主动地控制和占有人类共有的有限资源。这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的启迪意义是沉重深远的。

上一篇: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政府规模与行为分析

下一篇:析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