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5 11:52

摘 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为抢占产业分工制高点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纷纷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产业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及趋势,提出了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并对其实施的政策支持提出若干意见。

关键词:产业经济; 发展趋势; 战略思考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中期,虽然成为独立学科的时间不长但却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产业经济学是对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的应用型科学, 其发展的脚步一直伴随着实践活动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中, 我国产业经济经受住了洗礼,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水平的国家压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但仍遭受着来自国外科技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当我们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们向我们封锁;但当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时,他们又会开发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的转移,抑制了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尤其体现在我国的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据统计,我国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用于进口。
(二)产业集群化的障碍
  第一,没有严格的竞争秩序,缺乏诚信的基础,不能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第二,企业间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既竞争又协作的链状或者结构,使同类企业大量重复建设,结构严重趋同,导致价格大战愈演愈烈;第三,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商委、经委、科委等都有各自管辖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
(三)企业人才的流失
  我国工资水平过低,使工人无法接受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其素质难以提高,导致我国一般性的工程技术人才较多,而高端的技术人才则很少。即使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也被国外跨国公司用优厚的待遇吸引走了,造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即使找到新的人才,培训上岗的费用和时间,往往使企业的发展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启动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示范园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里既有观念上的差距、技术上的差距,也有体制上的差距,因而在我国推动产业生态化进程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需要政府、企业界的共识,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转移全球化
  经济全球趋势下,各国的产业体系逐步深入到全球范围内,使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单纯地取决于本国产业的经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游产业的跨国界关联互动关系:本国上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而且,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频繁紧密地协调配合,也有利于本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这使一国的产业日益突破国内狭隘的市场和资源约束,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战略选择。
(二)产业升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使产业资源的跨国流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联通、互相制约的全球产业网络体系。通过这种国际产业一体化网络,使产业的每个环节随技术进步而调整,从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不断升级。
(三)产业经济融合化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使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逐步由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经济,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与区域性的经济过渡。以往的环境要素不断地内置为产业系统要素,最初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逐渐由国与国之间的制约和被制约关系,转变为经济互动、产业互联的关系,使产业系统逐步演化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侧面、相互交叉重叠的复杂立体结构。全球性产业体系的生成,正冲破各国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形成各国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产业经济体系。而且,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融合程度的加深,在宏观上导致了国与国的产业重组和整合,从基本层面上重塑产业结构的演进形态,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出现融合化的新趋势。
(四)产业经济知识化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基础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突出的特点是:世界产业结构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由生产重、厚、长、大为主的重型化的生产技术结构,向以高效、智能、知识、信息、服务为主的软型化为主转变。以此为特征的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经济发展中知识含量日益增大的趋势,构成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知识化趋势。
(五)产业经济绿色化
  产业经济绿色化是指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使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和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
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
  围绕着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我们应该对影响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各种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新的探索。这是实际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悦主编; 产业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 汪斌著; 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3] 陈明森; 专题研讨:当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J]. 东南学术 2003年05期

上一篇:发挥外事职能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下一篇:金融开放视角下宏观经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