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12-30 16:28

 

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金融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社会对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届内高校纷纷修订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案,增加了金融类课程的比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金融类课程虽然满足了学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依然不科学,存在诸多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屆内学者也开展了有益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研究成果(如徐颖;2009;刘昌臣2013等),已有的这些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教学改革与规范,但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研究居多,鲜有系统研究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鉴于此及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扭曲更为严重本文拟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原因与优化对策。国内学术界对地方本科院校界定虽然存在分歧,但是为突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地方本科院校界定为21世纪以来由地方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理论课占金融类课程的比率过高。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远离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大多由地方师范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这导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不仅普遍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生源质量也难以与综合性大学或老牌财经类院校相匹敌。这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只能定位于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由于地级城市鲜有大型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的总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需求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安排应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比率,作为选修模块金融类课程更应以金融实务类课程为主。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制定教学方案时,盲目推崇综合性大学或老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方案,开设过多理论性较强的金融类课程。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注重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学和保险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外汇交易实务或金融期权期货等与该专业相关度比较大的实务类课程。结果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既没有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也不熟悉与其专业相关金融实务,没有实现开设金融类课程的目标。
  
  (二)金融实务类课程开设不科学。部分地方本科学院虽然意识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应主要学习金融实务课程,并试图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金融实务类课程,但是依然存在课程选择不怡当的问题着理类专业表现尤为突出。一些管理专业在没有开设金融机构业务类课程的条件下,开设需要具备丰富金融基础知识的金融机构管理。教学方案制定者的出发点虽然是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胜任一般的企业管理工作而且还能从事金融机构管理工作,拓展学生的就业面。然而金融机构管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等都不是一般工商企业可比拟的,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通常要求管理者具有扎实金融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显然,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不熟悉金融机构业务运作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学习金融机构管理类课程3隹以实现预期目的。
  
  (三)轻视金融基础课程。经管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的主要目的虽然是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业务,初步具备金融投资和理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这并不表示经管类专业仅开设金融实务类课程就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其原因主要是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基础课程与实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学习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完全抛弃金融学基础课程直接开设证券与投资等专业课程和实务课程,且课时也较少海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教师通常仅能以纯粹金融实务作为教学重点,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相关金融业务的操作原理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如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股票投资为什么需要分析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影响了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不重视实验和实践课。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丨也方本科院校日益重视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大幅增加了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实验课,还是实践课程都是与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相配套的,作为选修模块的金融类课程基本没有安排实验课或是实践课程。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交易的原理和技巧,教师只能增加一些案例介绍和讨论。当今社会金融创新曰新月异,金融交易曰益复杂,学生仅仅通过课本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难以掌握金融分析和交易的基本技能。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原因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具有一定金融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然而要优化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首先要洞悉其设置不科学的原因。根据近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掌握的资料莲者认为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金融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地方本科院校除个别院校的前身是财经类或商科类的高等专科学校,大部分院校的前身都是地方高等师范专科。这些院校升本前主要是为地方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了升本和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才开设经管类专业。其经管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尤其是院系领导大多由政治经济学教师转型而来,部分教师甚至由政治学、历史和哲学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这些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训练承担经济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尚可,对专业性较强的金融实务类课程大多感觉难以胜任。升本后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是由于学校地处偏僻的地级城市且收入水平整体也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既熟悉金融实务,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金融学专业教师。此外,由于金融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没有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专业平台的缺乏也是其难以吸引高层次金融学教师的重要原因。师资力量缺乏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难以开设实务性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金融类课程。
  
  (二)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师资力量缺乏不仅导致地方本科院校难以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足够的金融实务课程,而且还导致其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以下三个误区比较典型。其一是认为企业管理类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开设金融类课程的目的也为学生成为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奠定基础敔使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开设金融管理类课程比重较高。其二是不了解金融实务课程复杂性,认为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常见的金融实务,没有必要开设金融专业基础课,致使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直接幵设金融实务课程。其三是认为实践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对经管类专业不重要,尤其是理工科和文史出身的学校领导普遍存在这种看法,导致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难以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作为选修课的金融类课程的实验室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三)经费有限。地方本科院校升本后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在校生数量通常是升本前的数倍,部分院校甚至超过10倍。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而且还导致办学经费的紧张。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学校一方面要满足建设和购置教育部本科评估要求必须具备的设施和仪器的经费需求,另一方面还大力支持与当地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理工科专业发展。经管类专业由于与地方产业的直接相关度较低,往往得不到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其实验室建设也基本以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为目标。金融类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是其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购置电脑和软件满足学生模拟操作如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还需要购买数据库资源所需经费更大更难以得到支持。
  
  三、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开设金融类课程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熟悉和理解金融业务的运作机制,掌握一定金融分析和投资的知识与技巧具备一定理财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为经管类专业开设较多的金融理论课程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金融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但是这不仅与其培养目标不相符,而且学生对高深或宏观的金融理论不仅没有学习兴趣,甚至感到茫然。因此,优化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首先应降低金融理论类课程的比率,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具体建议是在确保学生理解货币、汇率和保险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压缩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保险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尤其是要压缩宏观金融理论部分的课时增加证券投资分析、金融理财、外汇交易和保险实务等实务类课程。当然金融实务课程如何开设,还要视具体专业而定。如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应增加外汇交易和保险实务等课程的课时;财务管理专业应增加证券投资和金融理财等课程的课时;工商管理专业如开设金融类课程,建议增加资本运作与投资等课程的课时。此外,开设金融实务课程还需要走出管理类专业应开设金融管理类课程的认识误区,应明确企业管理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也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定金融实务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应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金融实务课程。
  
  (二)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随着金融创新的曰益推进金融发展正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金融对经济生活的渗透程度曰趋增强,金融交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其二是金融交易形式曰趋多样化,交易流程曰趋复杂,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推陈出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仅通过传统金融课程学习,不仅难以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兴的金融业务,甚至理解传统金融实务都有困难。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虽然基本都开设金融类课程,但是鲜有学校设置了实验课程或实践课程。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优化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还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或实践课程的比率。当然对一般经管类专业而言,实验课程或实
  
  践课程都无法按照金融专业的模式运作,需要灵活处理。对于设有金融专业且有专门金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学校,通过相关部门领导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金融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让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体验和学习。对于没有金融专业和金融实验室的学校而言,可考虑依扦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免费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常见金融交易过程,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虛拟交易,并撰写相应实验报告。
  
  (三)加强金融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经过系统金融学训练且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优化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学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也注重金融专业教师的引进但是由于引进条件与其他专业教师基本一致,难以吸引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教师依然非常缺乏。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正视金融学专业教师引进难的问题,对金融教师引进采取灵活政策,如适当增加引进待遇,放宽年龄限制,或采用弹性引进制度。
  
  (四)加强对金融类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対方本科院校金融类课程的教师基本都是青年教师,不仅教学经验缺乏,而且经过系统金融学专业训练的比例较低。在外部引进困难的条件下,加强金融类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鼓励其参加校际交流,向外校经验丰富教师学习是提高他们教学能力的捷径。为了迎接本科评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虽然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但是鲜有普通教师特别是非核心课程的金融类课程教师参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优化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还应加强对金融类教师的培养,鼓励其参加教学研讨会和进行校际交流。此外,经管类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金融类课程选择也应主动听取金融类专业教师的意见进—步完善教学计划。
  
  作者:蒋俊贤(台州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教学)

上一篇: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下一篇: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