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6 12:39


一、引言


财政收支是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结合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两大基础性宏观调控手段,具有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政策手段互补性和政策传导机制互动性的重要特征,两者联系非常紧密。从各国实践看,除中央银行盈余上缴财政之外,国债和财政存款也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债也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财政收支的缴拨会影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这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资产方“对政府债权”(主要是央行持有的国债)和负债方的“政府存款”的变化。那么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是否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如何?这正是本文关注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对这些研究结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国外研究方面,Mélitz(1997、2000)利用OECD国家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倾向于发生相反的作用,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是替代的。Muscatelli,Tirelli和Trecroci(2002)通过建立VAR模型以检验在独立的OECD国家中是否存在两种政策的相互替代,结果发现这种替代性并不存在。他们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对称性,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大部分情况下,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策略替代,但在中期水平上则表现相反。Buti,Roeger和in'tVeld(2001)则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依存的形式依赖于冲击的形式。在他们的模型中,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财政部门则追求产出与控制预算赤字,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肯定会导致削弱的相互作用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则会导致相互加强的两项政策。VonHagen,HughesHallett和Strauch(2001)研究发现,两种政策的相互依存性是不对称的:放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紧缩相匹配,而货币政策则广泛地适应于财政扩张。


国内研究方面,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姚大鹏(2005)基于IS-LM模型分析认为,从微观和中观层面上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使我国的IS曲线和LM曲线更加平缓,从而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加强,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李颖(2007)认为仅依靠货币政策并不能够有效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配合相应的财政政策,建立起消费主导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和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才能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苗艳芳(2008)认为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面存在三大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位”和“越位”并存、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合作不默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乏高水平和深层次配合。李颖(2010)提出应该从四个层面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共同目标、相对作用、实施主体以及搭配方式。曾倩(2011)总结了从1998年到2010年间我国每年发布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文件内容,发现我国的财政政策措施和货币政策措施之间缺乏配合,而且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调整模式,这为宏观经济带来了过强的刺激,很容易导致经济“过冷”或“过热”,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张志栋和靳玉英(2011)利用1980年~2009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MS-OLS模型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价格决定方面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证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物价稳定方面能够有效互补。


从上文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一定是相互加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否相互配合取决于经济结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时间等多种因素,分析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学者大都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忽视了对两者之间配合效果的实证研究。张志栋和靳玉英(2011)仅分析了价格层面的配合效果,研究角度比较有限,而且利用29年的年度数据时间序列较短,建立的模型并不具有很好的稳健型。


为了弥补目前学术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了VAR回归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效果进行了分析检验,希望就政策组合的效应和政策制定的效果得到清晰的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的有益建议。


三、计量模型


1.计量方法。VAR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2.样本与统计数据说明。本文利用财政预算收入完成额、财政预算支出完成额、货币供给M2三变量构成的VAR模型研究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消除变量之间的异方差,将统计数据取对数后进行分析。样本取自期间为1999年1月~2014年1月的月度数据。本文以lnczsr和lnczzc作为代表财政政策效果的统计量,以lnm2作为代表货币政策效果的统计量。Lnczsr表示取对数的财政预算收入完成额,lnczzc表示取对数的财政预算支出完成额,lnm2表示取对数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所有数据均来自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模型利用软件EViews7拟合。模型的设定和估计。


(1)以(lnczsr,lnczzc,lnm2)变量构成一个三变量的VAR模型。在得到正确的模型估计结果前我们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SC准则和HQ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4期。并对VAR(4)模型中的残差是否服从独立同分布进行了检验,通过诊断检验。


(2)从水平的VAR(4)模型可以得到估计表达式为:三个方程的可决系数(R2)分别是0.9258,0.8696,0.9998,拟合优度较高。从第一个方程来看,度量货币供应水平的lnm2的滞后二阶的系数为负(-1.790),但是所有lnm2变量的系数之和为正(1.0052),可见总体上增加货币供给速度将增加财政收入增加速度。从第二个方程来看,所有lnm2变量的系数之和为正(1.2655),可见总体上增加货币供给速度将增加财政支出增加速度。从第三个方程来看,度量财政政策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总系数为负(-0.023),说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增加将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而度量财政政策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总系数为正(0.0189),说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增加将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货币政策扩张时,由于税收制度的稳定机制导致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这将削弱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但是扩张货币供给是同时配合增加财政支出,可以抵消掉财政收入增加的负面效果。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发现lnczsr,lnczzc,lnm2三个变量互为格兰杰因,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强。


(4)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也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对对数的财政支出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6个月内引起对数财政收入的小幅波动,在10个月之后冲击的作用消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逐渐一致,但引起对数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度波动,前5个月波动幅度在-6至4个标准差之间,10个月后波动以一个正的标准差为均值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少,30个月后对数的货币供给大致稳定在1.0个标准差处。对对数的财政收入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在6个月内引起对数的财政支出的小幅波动,在10个月之后冲击的作用消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逐渐一致,但引起对数的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度波动,前5个月波动幅度在-2至4个标准差之间,10个月后波动以一个正的标准差为均值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少,30个月后对数的货币供给大致稳定在1.0个标准差处。对对数的货币供给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对数货币供应量的正向冲击虽然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减弱但是其影响却会长期存在,在15个月之后稳定在0.7个标准差的位置,而且该冲击在5个月之后将导致对数的财政支出的小幅增加和对数的财政收入的小幅减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财政政策的冲击将对货币政策产生长期影响,具体而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对于货币政策的增强效果是一致的。第二,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作用非常小,而且还会引起财政赤字。


(5)预测方差分解。VAR方差分解能够分析影响内生变量的结构冲击的贡献度。


对数财政收入变动中,自身波动的解释部分大概占到75%~100%,自身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稳定在75%左右;0%~20%由对数的财政支出的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20%左右;0%~5%由对数的货币供给量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5%左右。对数的财政支出变动中,自身波动的解释部分大概占到74%~82%,自身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稳定在74%左右;18%~18%由对数的财政支出的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18%左右;0%~8%由对数的货币供给量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8%左右。对数的财政支出变动中,自身波动的解释部分大概占到65%~100%,自身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稳定在65%左右;0%~25%由对数的财政支出的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25%左右;0%~10%由对数的货币供给量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10%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要大于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


四、结论和建议


上文通过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我国1999年~2014年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的协调性,可以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


1.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同向变动效应,这是因为当货币政策扩张时,由于税收制度的传导机构使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这会削弱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但是扩张货币供给是同时配合扩张的财政政策,即财政支出增加,可以抵消掉财政收入增加带来的对扩张的货币政策的负面冲击,从而两政策显示出存在较强的协调性。


2.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的同向变动效应是不对称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作用要大于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强化作用,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对于货币政策的增强效果是一致的;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作用非常小,而且还可能引起财政赤字。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存在同向变动效应,表明两者协调配合的同时会损害各自的独立性,互为对方的政策成本,当经济处于滞涨状态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成本还会进一步增加。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领域。目前我国进入改革深水期,在进一步强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进程中,打破二元经济体制,调节市场经济结构,财政收支可以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具,通过区别对待不同产业的方式,调整财政政策的支持方向与力度,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而货币政策则可以用来控制经济总量,避免局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慎用财政化的货币政策,控制基础货币投入,防止其对财政政策的削弱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要统一目标、协调作用、各展所长,更重要的是不断解决固有的传导机制不通畅、体制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重视与尊重经济规律和微观传导机构的基础上探索两者协调配合的长效运行框架和制度安排。


作者:袁卓群 杨汇潮 秦海英

上一篇: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下一篇:分析金融市场背景下流动性黑洞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