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公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专业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9:36

  

第1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以下简称公管专业)以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能在医疗卫生系统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医学院校都陆续开始招收公管专业本、专科生,但是由于大多数医学院校公管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课程设置相对不够成熟,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1]。本文将以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公管专业09-12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数据为例,对我国公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1.公管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


  1.1就业率相对较高,深造率相对较低


  公管专业毕业生择业面相对较宽,分布在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局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专院校、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它与卫生行业相关的机构,2009-2011年我院公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100%,到目前为止我院统计的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6%(详见表1),由此可见公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近四年我院公管专业深造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相对较低,是由于研究生阶段没有公管专业,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只能跨专业考研,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只有选择放弃深造。


  1.2就业去向以非医药企业单位为主,对口就业难


  根据我院统计的近四年公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公管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非医药企业单位(详见表2),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然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考取公务员应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就业方向,但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报名条件中却没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门槛,各种岗位都有明确而严格的专业限制,与公管专业匹配的岗位少之又少,据统计,每年有65%的公管专业毕业生报考国家、省市县各级公务员级事业单位,但录取比率非常低,只有1.55%[2]。


  1.3基层就业人数逐渐增加


  公管专业毕业生预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根据我院公管专业09-12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来看,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所占比例较少,主要集中在二线城市和其他城市(详见表3);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二线城市所占比例也有所减少,其他小城市的比例有所增加。近年来,我国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政府在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


  2.影响公管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的因素分析


  2.1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门槛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机构改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自身人员超编,许多单位实行“只进不出”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原则,门槛高,需求少,导致公管专业毕业生大多流向中小企业单位且以非医药企业单位为主,这与公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2.2人才培养方式不成熟


  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公管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猛,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各高校的教学方案还不够成熟,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尤其是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公管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但是现实却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样样懂,样样松”,既不博又不精,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受到制约,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得到良好的实现。


  2.3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公管专业是新办专业,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针对性强的实习教材,在加上许多公管专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的或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实践教学难度大,而且大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只是单纯的应付教师下达的实践任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文献统计,80家用人单位对公管专业毕业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工作胜任度、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潜力、接纳新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总体印象的评价中,大部分(50-60%)集中在“良”;而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中,选“良”的单位占45%,选“中”的占37%,选“较差”的占4%;对领导能力的评价中,选“良”的单位占36%,选“中”的占25%,选“较差”的占25%。说明公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较其他能力弱,这与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3]。


  3.改善公管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3.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完善用人机制


  根据咸宁市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年报资料及有针对性的调研材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年龄偏向中年化。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共429人,占71.86%,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级相对较少,分别占13.74%和14.41%。因此疾控机构要更新用人观念,大胆任用高校公管专业毕业生,为疾控机构注入新鲜血液。


  2.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学历总体偏低。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学历以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市疾控机构分别占29.73%和43.24%,县区级疾控机构分别占60.23%和22.56%,本科学历者在地市级疾控机构占18.92%,在县区级疾控机构占2.10%,研究生学历为0,无学历者分别占8.11%和15.11%。因此疾控机构要拓宽用人渠道,让公管专业本科生在疾控机构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促进疾病控制事业的发展。


  3.2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公管专业的课程繁多,特别是医学课程,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课程门数多、内容复杂、互相连贯、互为基础、系统性强,因此教学任务繁重,但由于公管专业多为四年制,课时较少,授课内容难以全面展开,只能蜻蜓点水,而且大多数高校是直接选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部分科目,每门科目只选取部分章节讲授,缺乏专门的教材,不仅破坏了医学课程的完整性,而且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效果普遍较差。因此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实施改革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公管专业医学教材需要专门化。医学学科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公管专业的医学教材不仅要系统连贯,还要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高度融合,并针对公管专业学生的基础,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利于学生了解医学全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2.公管专业的授课团队需要专门化。由于公管专业的医学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教研室,授课缺乏协作性,授课内容衔接性较差,导致学生掌握效果较差,因此需打破学科界限,设置专门的医学概论教研室,组成独立的医学概论授课团队,针对公管专业采取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效果。


  3.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从根源上改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现状,首先必需要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此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4.采取多元化的实践形式。目前公管专业的实践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教授法、演示法、学生讨论的形式,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要求,因此要构建实践教学模式,设计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2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从1998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至今,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该专业设立之初即定位为: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各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得该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迈进。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一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新专业还来不及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普遍较为薄弱,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已成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瓶颈。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1.1外部环境复杂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没有到位,现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彻底,过去政府包揽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依然未能完全移交给公共管理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的发展处于大的变革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该专业实习难度增大,致使有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


  1.2师资结构混杂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须拥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


  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能力。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1.3内容设置随意


  目前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内涵没有明确的科学认知,其专业方向的设置可谓是五花八门。部分高校是围绕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保险等方向开设的。也有少数高校的专业方向严重错位,如定为“房地产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政治学以及法学”等方向。部分高校至今没有任何方向,课程设置要么“无所不包”要么“偷工减料”,胡乱拼凑、随意性大。公共事业内涵的模糊认识以及专业方向的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困扰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出路探讨


  1.1认清实践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路径


  相比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更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定量的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从公管专业对学生的业务培养要求来看,它表现为较强的技术性和创造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很大一部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才能得以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公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普遍缺乏实践机会和场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且不是某一个专业的个别现象,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在这一特殊条件之下,师生必须明确认知实践的基本路径,即实践应该包含有思维实践和行为实践两部分的,思维实践是行为实践的基础,特别是在行为实践受到更多客观因素制约时,思维实践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思维实践,即将课堂所学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切合实际的案例分析、探讨解决身边的事件以实现初步的从理性认知到感性认知的转化。所谓行为的实践,即切身处地的参与社会实践,将思维实践后所获取的感性认知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感性到理性的第二次升华。


  1.2以实践地点为依据可以设置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体系包含有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三个部分,在这一体系中教师的主动性尤为重要。首先,案例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一方面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进行简单的单项案例分析,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既可以采用书面分析形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其次,实验教学实践。公管专业的实验教学必须以强化训练专业实用技术为特征,以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实验教学子系统以培养专门的实验技术能力目标,验证性的内容应大为减少,按照从初级到高级等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构成一种能力体系。最后,毕业论文实践。公管专业毕业论文旨在锻炼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总检阅。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应该鼓励学生将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并要求指导老师在选题上下工夫,能够充分考虑论文中是否有实践的情况,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加强考核,建立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淘汰制度,确保论文质量。


  校外实践体系主要包含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两部分。社会实践系统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原则,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应有不同的形式,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兼职等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学生单独开展,也可以以班或者社团小组的形式开展,既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也可以在寒暑假以假期锻炼的形式开展。见习实习子系统。公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导致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因此见习实习子系统的设计需要贯彻产学结合的原则,体现产学结合的特征。见习实习子系统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需,更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需。通过实习,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公管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实施培养过程,达到公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1.3重视实践教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一方面,学校要给予实践教学关注和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社会输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是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主体,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学校相关部门必须齐心协力、大力支持,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确保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更需要学校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与维护、师资队伍培的培养、公共事业模式实验室的创建等。


上一篇:公共行政管理学价值论文(共2篇)

下一篇:广播电视行政管理的演变建设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