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3-12-11 13:15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470.1文献标识码:A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一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土资源生态恶化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著,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仅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并且会使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未利用土地。


  2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二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1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落实各项事业,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2保护基本农田完善和确保保护基本农田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切实落实,科学规划有关基本农田的用地审核、布局改善或程序整改,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的行为。对基本建设用地变化的数量要严格控制,对土地存量尽力盘活,加强土地合理利用意识,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发展事宜。对于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恪守,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的质量与数量,确实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3强化集约用地眼下,用地指标紧缺,可耕地数量又不够,那么保障发展的措施就是节约集约用地。做到用好每一块地,每一个项目的预审关都要把好,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利用潜在力的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遵守定额指标的规定,依法限制投资额以及建筑物的密度等。


  三国土资源管理对策落实过程


  (一)超前谋划到位


  对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政府要高度重视,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重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运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观念,确保实现更多的土地的产出能力;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转变耕地资源利用规划观念。为保护耕地,开发区项目建设和优势区条件的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应充分考虑在内,以确保及时用地量。


  (二)部门参与到位


  在出台规划编制之前,应广泛征集相关部门意见,确保很好地进行规划。找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专题研究,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而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后,组织实施,再作出各专项规划。


  (三)及时修编到位


  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调整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切实需要进行建设的项目用地。按照一定原则,由国土部门等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后,市政府领导作出相应决策,如需调整的,应进行仔细调研,而后报批,满足发展需求。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契机应把握好,统一筹划,将确定的项目用地纳入到下一轮的总体规划当中,同时确保适应其发展。


  (四)弄清楚用地底数


  掌握用地数量,满足用地需要。国土等相关部门应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以利于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发改部门和引资部门应在项目建设用地时提出构想,国土部门对项目选址、用地规模情况进行把控,并提出意见,最后审定,提高用地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五)对用地指标进行科学分配


  为保障用地需求,应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在安排用地指标时,按原则安排用地,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的良好控制,实施差别化管理。对于重大项目或民生民利项目,应有计划地进行安排;对于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项目投资强度和产业类型来进行;对限制类项目严格审查限制用地;对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不供地。


  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走向新阶段的题中之义。既是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中国经济水平发展新阶段、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进一步推广的新时期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将发展具体化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来自《上海国土资源》杂志

上一篇:煤矿企业工会女工工作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探讨

下一篇:浅谈煤气除尘与煤气系统安全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