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自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3:50

  

第1篇:物流标准化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物流标准化培训的现状


  (一)物流标准化人才极其匮乏


  日前国内物流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方式。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自考物流管理课程,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开设了物流专业。截止到2004年底,国内共有97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仅北京就有10余所。即便如此,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也只能达到5000人左右,与物流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各高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大多处在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阶段,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掌握书本知识,缺少实践操作经验,缺少创新能力,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


  由于中国的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思想诞生较晚,在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口向下,对物流重视的程度不够,导致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相关行业转过来的,真正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很少。特别是对于物流标准化而言,人才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二)物流全面开放面临危机


  2006年,依据我国的WTO承诺,物流业将全面开放,缺乏专门人才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除了现代物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外,制造业、零售业也离不开物流的发展,此外,奥运商机无限,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出年薪10万甚至20万的条件,即使最普通的物流管理人才,年薪也已经超过5万,一般从业人员可达3万。但是,他们的基本要求是,权威认证的理论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加上持续学习的精神。而这些,正是目前物流人才所缺乏的。


  (三)物流标准化人才供需错位


  目前,物流人才接受系统的教育或培训较少,知识储备老化,对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能提升物流效率的供应链设计等技术缺乏足够了解,很难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从事物流的人才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都只是适合传统物流行业,还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特别是标准化物流工作。


  当前,物流培训市场可谓空前繁荣。但是从现实状况看,物流培训市场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物流行业的人才缺乏问题,但是对现代物流帮助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有些企业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比较盲目,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另一方面则是行业对培训、咨询公司的定位不清晰,要求不规范,资质认证不健全,从而导致部分培训或咨询机构滥竽充数,证书自然不具权威性。一边是不知道学什么,一边是胡乱教学,现代物流由此而遭遇“人才荒”。


  此外,有些大专院校对物流专业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物流专业被撤、并、转,而且毕业学生明显缺乏实务操作能力,空有一些过时的理论,难堪大用。


  物流业人才错位现象的根源在于培训市场和企业之间的需求错位。这种严重的人才错位现象对物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面对物流业即将全面开放的2006年,遭遇人才短缺对于我国现代物流业无疑具有致命性的打击。


  (四)物流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物流职业培训方面,由高校、企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虽然目前物流人才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即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学习短期培训课程后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个体系还存在欠缺:一方面,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物流专业学科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够完善,造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对物流知识认识肤浅。


  (五)物流标准化培训质量不佳


  虽然社会上各类物流培训机构在数量上发展速度较快,但受商业操作的影响,物流培训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有些物流培训机构根本不具备培训与认证的资质,专业师资缺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自编教材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有些培训计划不够规范;有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往往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缺少侧重性与针对性,缺少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二、物流标准化培训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标准化人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建立就业准入制度


  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即便接受过物流正规教育的人员也要不断更新技能和知识,才能适应需要。因此,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由于中国已加入WTO,在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训上也应与国际社会接轨,按照国际惯例,让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认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二)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


  现代物流业要寻求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跟上。针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要有层次之分,具体可有以下几个层次。


  1、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物流人才培养的任务。要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特别要加强物流标准化课程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培养物流标准化本科和专科人才。


  2、高校物流研究生班。已经有一定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想进一步进行深造,大学中的在职物流研究生课程班是比较好的选择。已经具备学工学位水平并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经过正规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3、参加成人高考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如今,物流专业也成为一些学校成人高考的新增专业。通过学习,培养操作技能,也可成为物流行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4、物流认证培训班。要想成为物流人才,也可参加物流认证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常年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物流理论水平,我国出现了多种“物流师”认证,其中既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行业性的),还有舶来的。参加物流认证培训主要是学习在各种物流活动中所涉及的物流运作的技能和技术,它更加强调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物流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考取了物流师资格证书,说明已具备了从事物流行业的理论能力。


  5、物流短期培训班。一些大学的物流在职研究生班也举办一些短期的培训,参加这样的短期培训班,不是为了考证或是拿学历,而是充实知识和提高能力。


  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培训内容也应不尽相同。如物流管理研究生班的培训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内容有物流管理理论、物流企业战略、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运作技术、管理技术等;而物流运营实务培训班的培训对象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物流运作技术、业务流程、质量标准等。


  (三)加强物流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培训和考核质量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物流培训市场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物流行业的人才缺乏问题,但是相对现代物流行业巨大的市场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物流培训机构是一个向学员提供多种选择或定制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解决平台,其主要受益对象是希望进入物流行业的人员和从事供应链管理及物流服务的专业人士。这样的培训机构可以定制化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周期短,见效快,容易调整方向。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第一章即明确了“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步发展的方针,解决物流业人才错位的方法也应该是依据这一方向,同时结合目前发展相对良性的认证培训,以加快物流人才标准化建设。


  物流标准化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关系。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规范,建立统一标准。合格的培训机构要有专业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杜绝无师资、无场地,只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要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实行资格认证制度。


  (四)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企业、协会、政府和高校相配合共同促进物流标准化培训工作


  物流培训可依托学历教育的力量,采用模块或选修课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对知识的不同需要。要推广校企联合,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企业要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推动物流培训教育的良性发展。


  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物流企业的好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企业的培训方式可根据其自身状况进行调整。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新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或开展不定期培训;或与大学联合,选派优秀员工到大学深造,或接收有意进入本企业的学生来企业进行预培训等。


  各专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职能,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认证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五)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标准化培训体系


  国际物流认证虽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长,但却受到物流市场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是物流本身就是舶来品,国际认证的培训体系已日渐成熟,在课程体系上具有先进性;二是国际认证强调操作性,能有效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三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身份是全球性或地域性物流协会,许多大型国际物流企业是其会员,因此证书的认可程度更高。


  鉴于国际权威物流认证的上述优势,与物流教育和培训相关的部门应当积极地引进与推动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培训项目,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加快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同时,为充分适应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对引进的培训体系中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面应做适当修改,并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环境差异,在培训和考试中引入一些典型的中国企业案例,力争最大限度地符合中国实情。


  由中国物流业权威组织中国运输交通协会引进,上海晋才专业教育培训中心推出的美国注册物流师CTL认证培训项目,在全球获得广泛的业界认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专业知识的国内物流人员而言,通过CTL的认证学习,可以接触到国际物流管理知识及实务操作,结合著名公司的实际案例,掌握如何在物流活动中正确地实施营销概念,以改善效率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促进证书互认互换,探索物流标准化人才培训新途径


  实现物流人才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实现证书的权威性,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步发展,同时结合国际权威认证制度,一样也不能少。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应从灌输理念做起。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此外,还可借鉴国内外培养专业物流人才的成功经验,促进证书互认互换。


  由中国运输交通协会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联合推出了自考物流管理专业与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其中,考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承认学历,属于学历文凭,它与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同步发展。参与自考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员在获得学历文凭后,可以根据需要换取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同时,参加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的学员也可以通过学分折算的方式获得自考物流管理专业相同课程的学分。


  另外,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与国际权威证书——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也实现了通过学分折算的方式达成证书的互认互换,由此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获得了权威性认证,自考物流管理专业也随之达到一考三证。


  为了解决物流人才实务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已经和广东省部分大型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学员均可在现代物流企业获得足够的实习经验,并可能直接就业。


  从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认证到互认互换国际权威证书,再到联合现代物流企业提供实务学习,CPLM项目成为专家极力推崇的物流人才标准化方式。


  尽管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已经摸索出一条物流人才标准化的新路,但是必须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才能完全解决物流人才错位的问题,进而保证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2篇: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插进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上一篇: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高校专科物流管理系教学改革(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