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就业对策创新作用启示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20:53

 

 第1篇:日本大学生就业促进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备受瞩目。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也是各个国家都在探求的一个应用性、跨学科前沿课题。我国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邻国日本近年来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实行的一系列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启示意义。


  一、日本大学生就业体制的现代转型


  研究日本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不能不提到日本所实行的两项基本的就业制度:即“新卒一括採用制度”和“终身雇用制度”。所谓“新卒一括採用制度”,即“新毕业生一齐录用制度”,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以大企业为中心,以长期培养员工为目的,于每年4月对应届大学生进行统一录用的雇用制度。


  “终身雇用制”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项日本特色的雇用制度,甚至成为日本式雇用制度的代名词。在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诚如矢野真和所认为的,日本式的雇用制度掩盖了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这种雇用制度的转变是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旧的雇用体制也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巨大冲击,出现了重大转型。其一是“終身雇用制”的破产。其二是“新卒一括採用”的雇用方式趋于灵活,企业由大批统一一次雇用形式转向少数精选、灵活雇用形式,雇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雇用理念也越来越务实。


  现行的就业体制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过程提供了外部组织环境,它是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的基本依据,规定就业政策制定的基本倾向,影响就业实施过程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一体制的现代转型和市场回归,为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理性制定和有效执行创设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


  二、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法律化


  1.日本从政策法律化的高度明确大学生就业的权利及政府和社会的义务。在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领域中,由《日本国宪法》、《劳动基准法》、《职业安定法》、《雇佣对策法》、《学校教育法》等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


  2.行政部门委任立法,积极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挑战,日本文部科学省积极地制定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3.作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文部科学省不断协调其同厚生劳动省及需求方各经济团体的关系,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日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N·贝拉指出,历史上日本文化体系中的最高价值就是“忠诚”。这种价值观念表现在当代日本人的就业观念和行为中就是企业的终身雇用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随着日本就业体制和雇佣方式的急剧转型,一方面造成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另一方面使得非正式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雇用体制的变化给日本人的生活、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一大背景下,日本的社会心理和人们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转变,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进而促成了日本大学生就业观念更趋于理性化。


  1.就业的“冰河期”促成社会心理的转变。日本社会和企业对于中途雇用和中途“转职者”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2.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雇用方式和用人观念的变化,日本教育界积极发展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


  3.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实施,则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大学生的理性就业观念。


  四、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日本的就业指导采用的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其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用人单位。实现了就业内容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1.文部科学省除及时公布各项就业促进政策信息外,还组织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如生源统计、就业希望率、考研希望率、供需比、签约率、就业率等),并且负责供求双方的各种联络和协调工作。


  2.高等学校依据《职业安定法》设有专门机构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3.社会志愿服务系统、市场服务系统以及用人单位的自我服务系统也以各自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就业服务信息。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日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就业体制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就业政策体系的法律化,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以及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等途径,不断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促成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取得了预期的政策目标和实质性的政策效果。这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及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要改革就业体制,建立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


  2.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构建“就业优先”或“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同时,在已经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推动相关就业促进政策的法律化,并注意各项公共政策的相互配套性和体系化,如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此外,在就业政策的制定中还应体现公平公正的政策价值取向。


  3.在社会层面上,要改变舆论导向,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大学内部,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着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其他用人单位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和大学生就业支持系统,广泛提供就业信息,规范录用程序,消除就业歧视和不公平竞争现象。


  4.在个人层面上,要改变就业观念,坚决克服那种“等国家政策支持、靠学校帮扶援助、要家长供养接济”的“等、靠、要”思想。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主动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务实求职。“市场就业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竞争,大学生要靠个人的高素质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岗位。”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仅要有务实的就业观念,更需要有竞争观念、冒险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作者:樊一霖

  第2篇: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研究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发展成社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很多家庭的利益,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因此,失业问题就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对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来说,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所以,对于整个社会和任何一个高校来说,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必须进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形式和现状,分析了其对学生的影响。


  1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形式与现状


  学生在大学阶段里,通过自发寻找项目,自己筹集资金的形式,开展的类似摆地摊的开公司行为就是创业实践。从现在来看,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常态化发展,发展速度大大降低,逐步向创新驱动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体系的主要群体;从现在来看,党和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支持创业,使相应的创业门槛降低。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其创业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大学期间进行自主创业。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创业时会面临很多压力,且这种压力丝毫不逊色于社会上创业者所面臨的压力。对于创业活动来说,其成功的标准是可以让公司盈利,并在创业浪潮下进一步发展壮大。从目前来看,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大学生开网店、有的大学生摆地摊,甚至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开公司的方式。在现在很多高校的内部,校园自由贸易市场逐渐形成,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总结得出目前大学创业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1.1大学生在校内自由贸易市场摆摊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其就业能力,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校园内加大了对大学生实践的支持力度。例如,2011年,浙江理工大学设置了大学生自由贸易活动市场,至今已有6年时间,且通过相关的学生组织进行管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销售团队要自己筹集资金,同时还要自己担负风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在日常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了创业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大大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1.2创意集市和电商平台是展示大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重要平台


  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将一些创意转化成产品在一些平台上卖。例如,浙江很多高校存在创意集市,这些集市的摊位都是免费的,同时高校还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创意集市中。在多年的发展中,几万名大学生开展了创业活动,同时也有几千名摊主开始创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存在创意创业文化周,通过与一些业界精英进行交流,实现和社会的连接。另外,现在很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了免费网络创业培训,不少同学通过阿里速卖通平台将产品进行外销,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带动了大学生就业。


  1.3大学生创意创业工作室入驻创业咖啡和创客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并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他们不仅需要充足的硬件服务和基础设施,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一个专门的创业孵化平台。从现在来看,很多高校致力于建设校园创业咖啡和创客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交流和办公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在创客空间,大学生可以自由举办活动,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宽其思维。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还实现了和当地工商局的联系,通过政府的支持获得了一些便利性的服务和指导。


  2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依然不太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确切的定义,不过业界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单纯指的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结合;第二,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还有一定的技能素质和知识素质,除此之外,心理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不过这些素质不是天生获得的,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学习获得。一个人要想实现快速成长,就要在竞争的环境下激励自己,同时还要有榜样的引领,通过高手之间的对决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高校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在创业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就业能力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相对于自己就业这件事,或是在就业过程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条件、才能和力量。其包括大学生的知识(思维)、行为能力和语言表达三大板块。因此,就业能力就是“就业力”或“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在求职过程中积累和养成的从事相应职业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并最终服务报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也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培训中逐步形成的就业技能。正如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定义的那样:就业能力就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一种以获得和保持工作的综合素质的外在多种途径体现,是多种能力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大学生,其就业能力的大小,是由多年学习、历练积累的多方面的素质运用力的综合作用与反应的结果,一般来讲,人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大模块。


  (1)一般能力模块。人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与能力,其具体包括:礼仪礼貌、语言文字表达、信息技术(电子通讯)、组织协调与领导、团队意识与意志品质、学习模仿与创造六个方面的能力。


  (2)就业专门能力模块。就业专门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设计规划职业方向与计划和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其主要包括:职业设计规划、就业政策理解运用、就业信息收集处理、自荐文本和策略的谋划、面试技巧和工作适应与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3)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能够表现出来的学习认知、学识水平、工作实践和创新研究四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关系,有的甚至还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从现在来看,高校创业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各个高校都对创业教育加大了重视力度,大学生创业也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创业意向,笔者研究发现,在创业实践后,不管大学生创业有没有成功,其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过长期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吃苦耐劳、抗挫折等精神明显优于普通学生


  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更确切的说是“95后”,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人的细心照顾和宠爱下长大,“90后”是有个性的群体,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同时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且社会上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中贯穿的创业精神,可以帮助创业者提高自身抗压的能力,對于一个企业来说,它们比较重视应聘者的吃苦耐劳精神,企业不喜欢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较差。而经过长时间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有显著提升。也就是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创业实践中会变得更强。因此,对于经历了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其能力优势远远高于普通学生。


  3.2创业实践更容易锻炼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要想在创业的浪潮中存活下来,就要不断学习,同时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对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其要借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风险洞察和应变能力,应对公司的各种事物和风险。要想让自己的创业公司获得利润,就要在自己的产品上下功夫,通过自己团队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正如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所说:坐在教室里学不到领导一个企业的方法,这些能力在课本中是学习不到。所以在创业过程中要慢慢提高自身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经营创业项目时要判断好行业的形势,进一步预测好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果成功了可以总结经验,如果失败了可以吸取教训。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实践是一场高水平的实践活动,通过创业实践可以提高创业者的社会交往能力,除此之外,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3.3经过创业实践的锻炼,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烈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要想成功创业,离不开团队合作,创业者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实现创业成功的,所以必须具有一支优势互补的队伍,才能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其水平的高低影响创业的结果。任何一个团队都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具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团队的冲突,才有利于提高团队决策的正确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要遵循诚信原则,同时通过创业活动使学生可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可以走的更远。


  4结语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大学阶段多从事一些创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自己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新的认识,再把这些认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不管其创业形式是摆摊,还是在创业集市里出售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又或者在电商平台中进行创业,都会经历很多磨难,但是这些知识是学习多少科学理论都得不到的东西,因此,弥足珍贵。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创新能力也会实现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现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分析了创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为相关大学生和高校提供了参考。


  作者:王妍

  第3篇:试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弄清楚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学者们从社会、学校、个体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找工作往往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大多学生在高中升入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基本上认定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大流或者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大学毕业后,很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然而,专家建议,不能因为自己三年或四年的专业而限制了自己一辈子的发展。应培养多方面的爱好,根据兴趣可选择第二专业、第三专业,通过跨专业、跨学校的课堂学习、图书馆阅读、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


  (二)地域偏好普遍,就业扎堆问题严重


  我國幅员辽阔,从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也受到了地域的影响。尤其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这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就业占了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多,所以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并且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希望自己能往经济发达城市迁移,纷纷前往经济发达城市寻找工作,而不愿意去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这就造成了东南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三)缺少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忽视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习体系也不健全,这是现如今高校的现实情况。很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都提及实习教学环节,但时间非常短,仅仅有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部分高校为了弥补学生校外实践的缺乏,而制定了校内模拟实践,增加实验的课时等,但是这些在执行起来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化,考核随意化。这种知识体系的形成,难以适应跨国企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联盟创造条件减轻就业压力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联盟,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毕竟他们是就业大环境的主导者,影响力较大,三方联盟创造条件比较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就政府而言,可以适当地出台一些帮扶政策,帮助大学生找工作,比如开放大学生小额贷款的政策,给未就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就社会而言,主要能做的就是联合企业,从而切实缓解就业难的程度;就高校而言,主要是做好专业结构调整,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


  (二)通过完善产学研系统,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产学研”是一套完整的体系,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创业思维的全新人才,摸索出一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完美结合之路。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应该在机制与体制上进行创新。通过机制以及体制的改革,使得“产学研”能深入、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自身不断改革和努力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产学研”链条能够不断转动,扩大合作范围,开拓思维,让更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创业平台、就业平台。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长期处于学生时期,造成与社会的脱节,无忧无虑。但是他们一旦走进社会,要实践能力没有实践能力,要工作经验又没有工作经验,对他们来说工作可选择的余地是非常小的,最终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对于前者,学校可以加强专业的技能指导,加大对专业课的授课力度与管理力度,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后者而言,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联合,或者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它需结合学校、政府、企业各方的力量,并且这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各界都应该耐心地谋求最佳策略。同时大学生本人要端正心态真正从自身出发强化自身竞争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取向。


  作者:陈娇


  第4篇:浅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开发


  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战略、专业(群)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水平、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机制、与社会的互动、培养评价机制等八个影响因素。这八个影响因素分别对就业能力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高职院校来说,就业是关系到学校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是指高职院校通过系统地培养来使大学生获得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本文重点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因素众多,高职院校需要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才能形成就业能力开发体系。高职院校进行就业能力开发时又必须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对人才培养包括就业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综合来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界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战略、专业(群)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水平、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机制、与社会的互动、培养评价机制等八个影响因素。这八个影响因素分别对就业能力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关系如图1。本文将分别对各因素进行解读。


  1目标与战略


  高职院校的目标与战略具体表现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子维度一般应包括人才培养的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等内容。不同的高职院校其战略定位、组织文化和环境等亦有不同,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也各异,决定者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从整个学校层次出发制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自身的战略定位、组织文化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制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以此来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与战略。


  2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未来的职業方向。专业设置认证过程中需要考虑专业口径的大小、专业方向的多少、专业设置的时间和地域背景。最根本的,专业设置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性较强,造成某些专业人才过剩,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避免盲目从众跟风。此外,高职院校也必须考虑专业设置时专业口径的宽细问题,过宽、过窄都会造成学生就业不适应的问题:如果专业口径过窄则会使得学生的择业面变窄,而现在用人单位需求跨知识面的人才。如果太宽,缺乏针对性,则又会使学生无法适应相对专业的职业需求。


  课程体系应包含专业下的总课程量、不同课程类型的比重等。此外还包括课程体系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相关度、课程体系的开放度等。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3培养途径


  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来使学生获得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高职院校,培养途径具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是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些培养途径,学生的就业能力将获得提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都是培养途径的具体形式。除此之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个人的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实践教学这一培养途径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尤为显得重要。实践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企业中的实习或实践,在现阶段,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实践基地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校园内建立一些创业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施创业项目的机会。


  从实际操作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专业相关的通用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途径时应该考虑大学生的专业性,来设计和实施合适的培养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获得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符的知识、技能和品质。


  4师资水平与就业指导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面,具备综合素质,这样老师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大学生心智、人格培养上,教师也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过程中,教师也起着相当大的引领作用。老师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经历。教师一定的职业经历对学生的思路、思维等方面很有帮助。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如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来整合师资,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远不止于职业介绍,而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不等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各种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意识、职业机会识别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应针对所有的学生实施,分阶段进行,并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就业能力诸要素从形成的容易度可以分为比较容易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长期通过不断积累形成的职业态度、包括职业认同、责任心、进取心等个人属性。能力要素中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但职业态度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大一新生进校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并持续实施至毕业生到获得职业为止。目前,高职院校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帮助其选择专业、为其提供职业需求的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应聘技巧的指导服务等形式来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能力。部分高职院校会通过问卷调查等科学的手段来获取大学生个体的专业兴趣,建议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关的档案,为未来的职业指导提供依据。从现实情况看,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选择专业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对社会的认知和自身的职业定位都有相当的偏差,很难有正确的职业观,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更为需要加强该项工作。


  5與各社会主体的互动机制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需要社会多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团体(雇主)、学术界和学生及家庭本身来评价。多方既有一个共性的基本需要,但由于立场、角度、发展任务不同而提出不同的人才需求,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学科专业结构状况和学校定位,决定主要满足哪一层次或哪一些领域的社会主体需要,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与社会各方增加互动,及时了解社会不同团体的需求,高职院校特别的需要实施产学合作,建立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机制。这种合作与其称之为“产学合作”,不如称之为“合作教育”。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对对双方都有利。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坚持自身的独立性,将双方的合作纳入自身的教学体系,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6培养评价机制


  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就业能力开发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知晓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实现程度,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界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培养评价原有意义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是否到达了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阶段看,是属于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阶段。通过评价可以来对培养过程、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以调整或优化,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如何来评价,即评价的方式怎样,在什么时间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培养评价用的最多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来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考试不仅仅是指普通的卷面考试。但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一种封闭式的评价方式,即这种评价与社会需求是脱钩的。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视角,仅仅通过这种封闭式的评价显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是没有帮助的。就业能力是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因此对就业能力培养结果的评价需要开放式的评价,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吸收产业界的评价标准。培养评价从其本质看,是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机制,即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定期验证。


  作者简介:郭科科

  第5篇: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适应当前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以确保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是目前大学生面前最实际,也是毕业后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是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以及调整个人的心态,这就需要依靠学习、观察和交际三种能力来提高自身素质,再结合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对就业形势的判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前迅速的发展阶段。每年大量的毕业生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他们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目前,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遇到的困难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今的大学生认识是有误区的,很多大学生还自以为是天之骄子,觉得大学毕业就可以月薪多少,盲目地对毕业后的生活过于乐观。总以为毕业后就应该像电视里一样坐在办公室,用用电脑,打打电话就可以上班了。其实不然,应届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需要去企业一线做起,从基层做起,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一般企业才会把优秀的人才提拔起来。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接受不了,毕业后先从基层做起的事实。所以工作才会难找。


  其次,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本专业就业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形势没有精确的把握。不同的专业必定就业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化工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需要去化工企业的一线工作锻炼一段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学生毕业时间是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也就是每年的气温最高的时候,而恰巧这个时候,在化工企业工作的一线员工需要忍受一定的特殊气味,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接受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每年的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一年内的跳槽率特别高,基本能达到5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工作一年以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换了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不滿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问题,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认识还不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没有对本专业有清晰地认识。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现在的大学主要是重知识培养,但是轻能力的锻炼,所以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这种情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与此同时,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这样所谓“体面”的地方去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基层去就业。这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又一重要原因。


  最后,现在社会上的就业压力确实很大,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多了16万人,这么多人同时涌向社会,还都想找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压力小的,工资高的工作,这必然使得就业困难起来。


  因此,毕业生就业困难有主观的因素,客观的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有以下对策:


  第一、改变原先的就业理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天之骄子”的错觉,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就业机会,许多偏远地区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一线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地区,锻炼成才。


  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第三、学校层面,可以以各种形式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困扰,系统剖析社会就业热点,传授大学生就业知识,有的放矢地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积极鼓励他们用端正的态度面对就业中的挑战和困难;帮助他们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和面试的技巧,并推荐就业。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为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作者:李云婷

  第6篇:论特色成长辅导室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建立的目标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我系”)根据学生现状,建立我系“梦想起航”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树立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的认知,挖掘自身潜力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运行


  1.教育体系建设


  我系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形成了一套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者形成的相辅相成的、无缝链接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辅导队伍建设


  我系构建了由专家辅导员、朋辈辅导员、特约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四位一體辅导队伍。


  (1)专家辅导员由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组成。负责辅导室的日常运行以及解决思想、生活、心理、职业导向等问题。


  (2)朋辈辅导员主要由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学生干部组成。负责在同学中开展教育咨询服务,并及时发现报告存在就业及心理危机的学生。


  (3)特约辅导员由校领导、党支部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领导和教师和外聘专家组成。负责辅导知识体系建设、相关制度的建设、辅导队伍能力提升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形式、社会职业需求等方面的解读,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等。


  (4)专业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业课授课教师组成。负责专业指导、解决专业问题、建立学生专业自信心。


  3.辅导室制度建设


  (1)辅导室实行“一带一”的帮扶制度。由一名朋辈辅导员带一名咨询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学生,解答问题,帮扶到底,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持续性提供保证。


  (2)辅导室实行“寝室连心”责任制度。寝室里一人有问题,其他同学都有责任对其提供帮助,出谋划策。


  (3)辅导室实行重点对象分级谈话制度。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首先由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老师和其共同解决心理问题;其次,由辅导员与其谈心谈话,帮助其解读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最后,由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解决专业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积极效果


  1.完善约谈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约谈方式。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定期约谈有情况的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走访班级和宿舍,主动约请学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不仅扩大了受惠的学生面,还充分扩大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影响力。


  2.促进大学生及早明确自身定位,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潜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帮助大一新生摆脱迷茫阶段,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构建独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职业意识的觉醒,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活动的盲目性,激发了其就业潜力。


  3.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将能极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同时,大学生在团队中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宋木子等

上一篇: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与对策研究管理论文(共4篇)

下一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索研究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