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现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4-29 17:00

  货币政策从政策措施来讲,是我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一般是以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来达到一直通货膨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的增长。其最终目标就是维护物价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货币政策的变动是否真能引发经济变动,至关重要的是影响依赖的路径如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经济机制内的一系列经济变量,进而最终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间接传导体系和“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一、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层面上的传导问题

  任何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都与政策制订者和实施者的权威有很大的关系。中央银行是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还有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而我国实际情况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缺乏必要的自由度和主动性。

  首先,我国央行仍然没有摆脱财政赤字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虽然1995 年颁布的银行法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自1995 年起中国货币当局对政府的债权余额仍保持增长的趋势。其次,中国人民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只具有建议和执行的权利,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报国务院审批,这势必会增加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进而阻碍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第三,外汇管理机制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根据“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固定利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只能选择其二。我国近年来在外汇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外汇占款依然是货币投放量主要因素。截至2006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央行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压力将不断增强。在央行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若回收货币的速度不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货币政策就会呈现扩张效应,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减弱。

  (二)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传导问题

  1.过高的贷款集中度致使货币信贷政策作用范围狭窄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战略来看,普遍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战略。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集约化经营力度,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不重视通过有效信贷投入的增加,稀释和降低不良贷款,只注重争夺已经形成的优质客户,而不管不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这种信贷策略的结果是银行信贷资金向大而优的企业集中,导致少数大企业资金闲置而广大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却得不到贷款支持,贷款主要流向了制造业、电力煤气及采矿业等行业。贷款对象的严重趋同,一方面由于新放贷款覆盖面过于狭窄,使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作用范围受到限制,政策效应相应减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贷款集中某一企业,一旦这些企业经营发生问题,还贷困难,几家银行都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商业银行“大城市、大企业”的信贷策略,导致银行信贷向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过度集中,出现了少数大企业、大公司资金闲置和广大中小企业急需资金却得不到贷款支持的现象

  2、 授信权限继续上收,使货币政策的调整功能难以发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高度集权,虽然使总量控制政策容易把握,但结构调整功能却难以实现,信贷收缩的区域与行业往往正是中央银行希望加大信贷支持的领域。而“过热”行业又因为其短期利润高成为商业银行的优先选择对象。此外,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产结构非常单一,资金主要运用于发放贷款,而信贷管理权限的上收降低了分支机构的放贷能力,造成资金闲置,而这些闲置的资金则以准备金和清算备付金的形式上存人行或其上级行。面对商业银行超高的备付率,央行除非采取极端严厉的紧缩措施,否则货币政策将不会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流动性产生明显影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也不会对货币政策做出足够反应。

  3、考核机制不合理影响货币政策执行

  商业银行内部经营考核的方式是上级行每年年初对分支机构下达一系列经营目标,如:营业利润、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下降、结算及其它中间业务量等。年终则以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对分支机构考核的依据。受这些目标引导,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片面注重规模扩张的动机增强,从而偏离了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层面上传导问题

  1、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健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传导缺乏市场基础

  首先,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我国目前同业拆借市场主体偏少,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仅仅是商业银行的总行和极少数省级分行,数以万计的商业银行分支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被排斥在市场之外;拆借市场的交易品种少、交易规模小,目前日均成交额仅有几十亿元左右,根本不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机制不健全,不能完全反映货币市场真实的资金供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只能大打折扣。其次,票据市场的滞后发展,影响了再贴现的政策效应。目前全国还没有健全统一的票据市场,票据数量有限,票据市场工具单一,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基本没有商业承兑汇票,而国有商业银行考虑风险问题,上收了基层行的票据签发承兑权;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利益的驱动,集中贴现大量的票据,到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赚取利差。总体来看,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成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资金与票据的简单置换,商业银行常常为再贴现而办理贴现和签发票据。另外,一些企业和承兑银行行为不规范,法制信用观念淡薄,结算纪律松弛,不履行到期付款责任,也影响票据的信用和市场的发展。第三,短期国债市场的不规范发展影响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我国国债市场中,充当货币政策工具载体的一年以下的短期国库券数量较少,大部分是中期国债。而且,国债二级市场运行不畅、债券不足,商业银行将持有国债视为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交易,使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的基础。   2、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狭窄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股票、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市场面临许多历史政策遗留问题。我国股市投机性强,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低相关性,没有起到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无法有效调控资本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同时交易不旺,又使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竞争与风险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主体。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是传导的关键环节,它连接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中介,其运行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居民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以及货币政策效果。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各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映。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人均成本较高,各项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此,在银行内部要通过科学管理来达到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改变过去以老大哥垄断地位自居、坐而放贷的态度,真正实现经营模式和收益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权责统一的约束-激励机制,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动性和赢利能力。在整个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对资金供求反应灵敏的货币市场,形成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引导,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同时,为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自主抵御金融风险的手段和能力。

  2、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经历过挫折的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币值的稳定,应对可能的风险,都增加了外汇储备,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应有的水平,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订的标准是足付四个月进口外汇所需。一季度我国的贸易进口为1973 美元,而我国拥有外汇储备是它的数倍。因此,有必要改革当前的结售汇管理,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目前可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这样就会增加于民间,进而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另外,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以抑制不必要的资本流入;同时,鼓励资本输出,控制资本输入,这对于平衡资本项目,缓解基础货币增长过快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其他性质的企业发展迅速,但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协调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国有企业如能对货币政策的反映灵敏,那么整个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能在国民经济中体现出来。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体,就是要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提高竞争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坚持这一目标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法办事,积极应对,既要提高在岗职工的积极性,又要完善激励机制,最终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获取资金不再依赖于指导性贷款,销售业绩不依靠垄断地位,真正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4、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最大化。我国金融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政府隐含担保下的企业、银行信贷扩张,以及地方行政对金融机构的不适当影响,导致企业、金融机构信用残缺,社会信用处于失衡状态。投资扩张经由金融机构信贷扩张使货币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改变粗放的、投资拉动型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干预。地方政府官员之所以热衷于大规模投资,与中央根据经济绩效的晋升机制分不开的。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晋升机会,往往搞一些形象工程,以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虽然这些工程对地方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且耗费大量的税收,但地方官员仍乐此不疲。如某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大量地掠取农民的土地建设豪华市政大楼和高档住宅区,完全不顾本地方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违背了中央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行政体制变革改变这种状况,使地方的发展与中央的经济总目标相适应。

  三、总结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能否被有效执行还要更多地依靠各个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配合,但随着我国履行WTO各项承诺的执行,国外的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有些因素恐怕连政府也难以控制;况且,公共财政的建设要求政府从经济领域淡出,以往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必将改变,代之以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微调。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发达的、富有弹性金融体系,以使各项货币政策得以有效传导,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上一篇:正确认知民族政策搞好民族团结

下一篇: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