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讨论式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0-14 13:53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使命,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和社会的共同需求,提升教学质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讨论式教学法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契合,其运用有助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引言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否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是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对接,影响着大学的培养效果。本文探讨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来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其获得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的专业视角,进而能够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做出思考,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分析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讨论式教学法受到了较多关注。

 

  讨论式教学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在设馆聚徒讲学中,善于用讨论、问答的方式教育学生。随着历史的变迁,诘难切磋在教学中的地位一直受到历代教育实践者的重视,比如《礼记·学记》中阐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代黄宗羲提倡的各持一说,以争鸣于天下的精神,不以一先生之言为标准,而要敢于创新,发先儒之所谓未廓。现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讨论式教学法的科学界定展开论述,我国学者更多地将其定位在教学方法层面。教育大词典中指出,讨论式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大都立足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又积极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吸收相关理论。综合来看,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的视角下产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2]

 

  认知理论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来探究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3]在该视角下,课堂中的讨论式教学充满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

 

  在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课堂中的讨论教学反映了小群体中的促进、抑制、凝聚力、领导、决策等问题。[4]经过讨论这个过程,学生的观点得到整合,知识通过互动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这些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研究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在特征方面,讨论式教学法是一个民主、平等、主动和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才可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效果方面,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因此,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对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讨论式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应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为目标,使毕业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因此,这个专业的现实指向十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一般有班级集中式讨论、课堂议论式讨论两种方式,它们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都有较多应用。

 

  第一,班级集中式讨论是把班级作为一个集体来进行的讨论。在高校的班级中,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文化程度、专业背景相似,具备进行班级讨论的条件。因为这种讨论是全班学生都参加的,所以人数比较多,因此,教师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重要。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挑选合适的讨论题目;在控制阶段,教师要对讨论形式和内容进行引导;在点评阶段,总结和评价、学生讨论的质量。

 

  班级集中式讨论按照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直接集中式和先分散后集中式两种形式。直接集中式讨论的特点是学生在讨论前被告知讨论题目,教师为其指定阅读资料,学生按照教师预定好的时间进行集中讨论。先分散后集中式讨论就是学生在自愿原则下或者指派下分成各个小组,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小组内部讨论完毕后,形成结论,然后各个小组集合,每个小组推荐发言人在整个班级阐述本组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小组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甚至相互质疑,进一步加深大家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相较而言,班级集中式讨论比小组分散式讨论规模更大、气氛更活跃、讨论也更激烈,能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议论式讨论。当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发现了非常有趣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大家围绕该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材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或者难点。这些讨论的问题,不是事先被告知的,也不是教师备课时事先预设好的,而是在课堂中临时发现的,因此这种讨论方式是一种即兴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非常贴近课堂情境,更加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种讨论方式相对于班级集中式讨论更加松散、自由,重点在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讨论方式。

 

  以公共事业项目需求评估章节的学习为例,本章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公共项目需求的含义、需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在教师讲到程序这个内容的时候,很容易联想起社会中的具体项目,并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有的学生会讨论针对留守儿童的公共项目的计划过程,有的学生会分析正在建设的上海迪斯尼公园这一文化项目的社会需求。在这种即兴、灵活的讨论中,学生很好地参与了课堂学习,同时也理解了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四、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实践上,还存在比较多的瓶颈,比如讨论目的不明确、讨论选题不适当、教师角色扮演不当等。

 

  在讨论目的方面,课堂讨论的组织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或者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认清这个目的,并通过讨论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点和讨论内容紧密结合的前提下设计讨论题目。

 

  在讨论选题方面,为了使讨论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明确讨论目的之后,要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讨论的主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谈的和新近发生的热门事件。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一定的深度,能启发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回答的热情。

 

  在教师角色扮演方面,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相当于节目主持人。他既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随时插话点评,层层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有效地控制局面,避免学生泛泛而谈、漫无边际,保证讨论按预定的计划进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讨论结束之后,要进行必要而简洁的小结。对正确的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当然,教师也要避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即使是不同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武断地否定,只能正确疏导,用有理有据的论证来说服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孙莉莉 吴磊 来源:大学教育 201416

上一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探析

下一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