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法学论文>宪法论文

备课与上课并重,做好宪法普及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06 21:02

  【摘要】教师该如何备课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专册课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梳理教材知识、熟读宪法文本和阅读宪法教科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采用“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式授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初中现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名而来的。此次更名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法治教育专册,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本册书旨在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该如何备课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围绕该主题进行论述,希冀抛砖引玉。


  一、教师该如何备课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量的较为形象的说法。该说法旨在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是教师把课上好的基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所载知识是新增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在既有知识结构中增加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在备课阶段尽可能广地扩展与我国宪法有关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多地增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积累。为此,笔者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备课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均以我国宪法为主题,第一单元是总体介绍我国宪法,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与我国宪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第四单元是粗略地介绍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内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这一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两个框题。其中,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框题包括“行使权力有界限”和“维护权力守程序”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这一课的整体内容。


  第二,熟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一百四十三条。教师应当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挖掘教材所载知识点的宪法文本依据。如教师应当通过熟读宪法文本,将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所述各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挖掘出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依据是第三十四条,政治自由的依据是第三十五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据是第三十七条,物质帮助权的依据是第四十五条,等等。


  第三,阅读宪法教科书。为了深化对于我国宪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读一读张千帆教授写的《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焦洪昌主编的《宪法学》以及张千帆主编的《宪法》。这三本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宪法学理论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上课


  由于八年级下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均与宪法有关,因此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配合课堂教学。在上課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式授课。宪法知识本身是较为枯燥的,宪法涉及的一些内容让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里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所载内容从“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学生仍然无法切实地理解这个概念且会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当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以前文所述的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教师在上课后应当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以及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至第五十六条,同时以PPT的形式将所设置的问题呈现给学生。所要呈现的问题可以这样设置:一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政治自由具体指什么?三是住宅不受侵犯等权利的依据是我国宪法的哪一条款?四是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教材未详述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学生预览教材和宪法文本的时间。在学生读完相关内容后,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回答PPT呈现的问题。在某个学生就某个问题作出回答后,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应当及时地将不同学生的答案记录下来。教师应当合理设置问题和合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以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效率。在学生回答完全部问题后,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同时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白不同问题的关键点在何处。当然,举例说“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举例的过程中需要兼顾正面和反面例子,不能偏废其一。


  通过上述备课方式,可以扩展教师关于宪法的知识面,让教师在上课时做到言之有物。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避免学习宪法知识带来的枯燥感和厌学情绪。

上一篇:公民住宅权的宪法地位

下一篇:宪法论文3900字_宪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