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析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整合的基本策略

发布时间:2016-12-10 09:2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必然要求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良性地互补和互动。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整合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把人的发展作为其理论的核心,认为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可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整合的理论指南。一方面,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法制教育的精神内核。“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意义就在于确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法制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倡导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它以培养自愿、自觉的守法精神和培植法律信仰为核心,造就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治社会的需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只有以人为核心来开展法制教育与法治的各项工作,依法维护与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才能形成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自觉认同。大学生法制教育只有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引导学生对法律价值的关怀为主要任务,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牢固树立法律至上、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并自觉内化为行动的标准。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必然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纵观世界各国德育的发展趋势,“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德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高校德育的对象是人,更应该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既是高校德育的根本宗旨和原则,也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把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高校德育必须正视冲突,解决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整合的人本基础,它指导我们用系统的思维把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作为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来进行整体综合的思考,决定了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和教育机制上实现有机整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整合的内在机制


1.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现代高校德育随着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已由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高校德育的内容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意识、道德、法律的联系让我们必须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确保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其它组成部分内在地融为一体


从社会规范的确立、传播和践行的角度看,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其它组成部分是内在地融为一体的。一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是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实现法的意义与功能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法制教育中法的各项制度在制定与形成过程中既融合了思想、政治、道德领域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宣告和界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正当性。思想、道德和法律都以社会历史与现实为立足点,在内容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实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影响社会秩序的要素。它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综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来形成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社会秩序。


3.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中每个个体要生存、发展、获得幸福,首要的前提是个体要有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的能力,这一能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有效完成。教育的概念首先是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养成的事业。现代德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德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高校德育只有满足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诉求,才能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现自身的思想道德潜能。大学生法制教育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权利义务观、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等,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为根本目的。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不同风格的素质教育,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整合的基本策略


1.确立素质教育理念是实现整合的前提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常被定位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在阐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力求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其次,要挖掘实践性教学的功能。实践性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使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如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过程,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学校开设法制讲座,组织模拟法庭等,让学生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利用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典型案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和能力。


2.完善法制化管理是实现整合的有效方式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在谈及纪律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时指出,“学校纪律实质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道德教育工具。纪律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纪律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种准则,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它根据法律制定并对法的实现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守纪律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法制化管理正是通过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管理行为去教育学生,完善学生人格,是一种有效的现代德育方式。


高校要实行依法治校,加强校风建设,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时,都要善于利用和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涉及到学生方面的规章,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参与规范的制定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情感,树立民主法制的观念。在对学生的曰常管理中,学校应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凡是可以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德育工作和活动,都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实行法制化管理。把德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法规与准则之中,并通过严格的纪律与管理加以落实,在落实中灌输法律意识、渗透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从而使德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对广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教化和熏陶作用,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实现整合的基本保障


胡锦涛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和效果,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首先,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要求,拥有法制观念,具备法律思维,具有采取法律行为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与修养。在教学中,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尚人格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其次,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系统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了解与跟踪学科知识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性与学术性的要求。再次,教师要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和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传统的教育理论、经验和方法进行研究,对青年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并以研究者的精神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予以反思,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形成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并能有机融合成一体的整体素质。


作者:黄咸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港航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 510725)

上一篇:探析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探析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深层原因